《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每一部剧,张纪中都善用独特的构思、绝美的画面,还有耳熟能详的配乐,极具个人风格,但又得到了金庸本人的高度认可。
在当时,观众心中的经典武侠剧,是TVB拍摄的版本,对张纪中的翻拍嗤之以鼻。
但今天,随着时间的沉淀,张纪中的武侠作品,也成为一代人童年的经典记忆。
张纪中今年已过耳顺之年,回顾他的前半生,他没有一天不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投身艺术创作的工作中,收获了很多掌声和荣誉。
他制作的《笑傲江湖》开启了武侠题材在大陆的热潮;他确定了“制片人中心制”的电视剧生产模式;他是第一个把中国电视剧高价卖到海外的电视人。
但与此同时,他也饱受争议。
他是被骂得最多的电视剧制片人;他在拍戏中途强行把主角和导演换下;他被批评还没选演员就开始炒作,接受各种采访。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人生的AB两面如此突出。
接触张纪中之前,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一种粗浅的认知上——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了解张纪中之后,才发现他的身上还有比“成功”更值得人关注的点。
与其说是一个“点”,不如说是一条无形的“线”,贯穿着张纪中的艺术生涯。
这条线,就是英雄主义。
英雄的前身张纪中从小喜欢唱歌跳舞,他的心里始终怀着艺术梦想。
更准确地说,是英雄梦想。
前半生他一直在朝着这个梦想前进,从未偏离轨道。
但老天似乎喜欢跟他开玩笑。
张纪中从小学六年级起,就多次报考艺术学院,却因为父亲海外留学生身份,导致政审不过关,屡次惨遭拒绝。
80年代,他开始当演员。
当时,他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当我们年轻的时光》,他在里面扮演男主角,一个会冰上运动的年轻人。
剧组安排他去哈尔滨花样滑冰队练习花样滑冰,每天在零下30度的冰空气中快速穿行。
刚开始还能够感觉皮肤疼痛,很快他就连自己的脸在哪儿都有点迷糊了。
拍摄《舞恋》时,他去中国煤矿文工团练习舞蹈,天天和真正的舞蹈演员们一起踢腿、下腰、旋转,也到过四川武术队体验生活,练习武打。
但张纪中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梦想。
他大方承认,在表演上自己没有姜文那样的天赋,在歌舞方面也没有过人之处,去当导演或者编剧吧,顶多只是中上水平。
如果这样自我剖析一番,张纪中似乎这辈子都没办法实现梦想了。
现实未免令人沮丧,令人心生退意。
换做普通人,可能也就不再执着于所谓梦想了,正经找个工作,养家糊口,这辈子也就糊弄过去了。
张纪中放弃了无谓的挣扎和尝试,却没有放弃信念。
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1999年4月,金庸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说如果中央电视台要拍他的作品,他只要一元的版权费就行了。
张纪中仿佛从中看到梦想照进现实。
事实上,张纪中在艺术鉴赏、艺术眼光等综合素养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这是他的一大优势。
多年在剧组工作的经验,也让他对剧组里的各项工作都了然于胸,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制片人,找到实现英雄梦想的最后一道门。
英雄的作风作为制片人,张纪中在圈内是出了名的雷厉风行。
他说:“一个好的制片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商人,但是一定是一个好的当家人,懂创作的要求,也懂得生产的要求。
”张纪中认为这是他拿出好作品的保证,因此他不仅要懂,更要保持绝对的掌控权。
他像工作狂一样要求自己,要求剧组的所有人。
有一年冬天,剧组在九寨沟拍《神雕侠侣》,中午时,张纪中看看天,和导演赵箭说:“冬天天黑得快,要不咱们中饭就别吃了吧?”赵箭气得大骂:“居然想叫我们中饭都别吃,省下时间拍戏!”还有一次,剧组在草原拍《射雕英雄传》,他在周围山上看景,时不时用望远镜盯着拍摄情况,催促道:“哎,你们怎么停啦,抓紧啊!”搞得整个剧组的人又紧张又莫名其妙。
除了拍摄过程中的细节,整部戏的很多关键环节,其决定权也牢牢掌控在张纪中手中。
一部戏的定位,演员的选择,导演的用留,甚至服装的风格,都由他一人决定。
他曾经不无骄傲地说,自己虽然没有做演员和歌唱家的天赋,但做制作人却能如鱼得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种对戏的高标准严要求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或许正是张纪中打开通往梦想之门的钥匙。
英雄的信仰张纪中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结。
在他看来,“英雄主义”用到武侠世界里,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这也是金庸武侠的精髓所在。
所以某种程度上,他的英雄主义和金庸的侠义精神,是相通的。
他也多次表示,金庸作品中的大侠风范和侠义精神,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常常与故事中的“英雄”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当了制片人之后,他的这种情结在他对一部戏的精神、对演员的要求和对整个行业的期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待作品
他认为从业人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多做那些宣扬正义、信念、血性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充满了阴谋诡计的故事,所以张纪中很反感宫斗剧。对待翻拍
他觉得隔一段时间进行经典重拍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而每个时代都需要经典,本着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和对作品的艺术感受来尝试重新拍摄一个经典作品时,它的意义就远大于完全以商业为目标的拍摄。
”
对待演员
他说:“演员全身心投入去塑造一个任务、再现一个灵魂,是给人以启迪的工作,如果仅仅怀着赚钱的目的把很多负面的东西带进工作,是对工作的亵渎。一个伟大的演员是创作了伟大的形象,才得到一生的满足,至少大家认识你是因为你有鼓舞人心的能量。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公开吐槽演员片酬过高,部分演员进组要“带20多个助理”,这是娱乐圈乱象。
或许你会觉得,张纪中这样的想法太理想主义,注定要承受很多非议。
但他自己想得很开,他说:“那个时候不计代价,只为理想而战。
”张纪中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艺术生涯:“在追求艺术理想的道路上,我一直真挚热情,竭尽全力,没有轻视任何一个角色,没有轻视任何一个职务,对待每一个职务和角色,都非常认真严谨,最终成为了一个统领剧组的灵魂人物。
拍摄出的每一部作品,都可以说是对得起社会,对得起传统文化,对得起艺术。
”我觉得它没有过誉,也没有自贬,恰如其分。
说实话,我很佩服张纪中这样的人,始终抱着极大的热情做自己热爱的事业,用专业和敬业,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的事业该有的样子。
雄心壮志,又勤勤恳恳。
最近,张纪中做客看书有道与破界创新实验室联合出品的“破界”节目,我们得以近距离和他聊聊,他的武侠世界和英雄主义。
节目中,他一如既往地保持身上的侠义之风,潇洒豪爽,畅谈自己对角色、对拍戏、对行业的理解,时不时有惊人之语。
这个时代,利己主义者多,英雄主义者少。
很多人已经学会了聪明,善于在时代洪流中独善其身,而年少的梦想、热血和激情,像丢包袱一样,一点一点被丢下。
正因为如此,我很羡慕张纪中身上依然保有的英雄主义。
因为稀少,而显得难能可贵。
就像披挂出征的堂吉诃德,面对如巨人一般的风车,也毫不畏惧,挺着长枪便策马冲刺。
理想主义者,往往无所畏惧,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