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黄燕玲是否是对战胜病毒具有重要意义的零号病人?她现在何处?希望她能尽快现身,以便对抗病毒、治病救人,试想如果连新冠肺炎发病的原因和传播链条都搞错,如何才能真正的防止病毒传播并找到救命的良药?
一何谓零号病人?
零号病人,指的是第一个得传染病,并开始散播病毒的患者。在流行病调查中,也可叫“初始病例”或“标识病例”,正是他造成了大规模的传染病暴发。在流行病调查中,也通常被叫做首发病例。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中以及传染病的认知、研究过程中首发病例一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首发病例的细致调查,能为疾病来源、病因分析、预测、控制措施采用、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大量宝贵信息。
英国有一部电影叫《零号病人》,故事讲的是,某种超强病毒侵袭了整个地球并变异出一类具有严重暴力倾向的新物种。而一位对病毒免疫的人类幸存者发现自己能和这些变异人交流,为了拯救被感染的妻子,他决心带领大家找到“零号病人”,寻求治愈病毒的解药。
这也说明在新冠病毒肆虐之时,找出“零号病人”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找到传染源头才能确定传染链,然后阻断疫情传播,直至消灭病毒,取得最后胜利。
二日前,网传病毒研究所的研究生或者科研人员黄燕玲是零号病人。
下面是新京报2月16日凌晨发的微博:
这里石正丽说全所无人感染,而且对病毒所是否有一名叫黄燕玲的研究生并不掌握。
本人为了保证自己文章的准确性,特的登录了病毒所的官网,病毒所下设各个不同的研究中心,在石正丽任主任所在的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下设12个学科组,学科组应该相当于研究室,黄燕玲所在的是诊断微生物学学科组(组长:危宏平),官网显示研究组由“科研团队”和“研究生”两部分成员,点开“研究生”页面,上面列举了团队各研究生的照片、姓名、级别、研究方向、联系方式,而唯独黄燕玲仅仅只有姓名,其他信息缺失。
2月16日,病毒所官网发布声明,声称黄燕玲已经毕业,在其他省份工作,并没有感染,人根本不在,也就是不可能是零号病人:
“近期网络流传不实信息,称我所毕业生黄燕玲是所谓的最早感染新冠病毒的“零号病人”。经查证,我所郑重声明如下:
黄燕玲同学于2015年在我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在学期间的研究内容为噬菌体裂解酶的功能及抗菌广谱性,毕业后一直在其他省份工作生活,未曾回过,未曾被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身体健康。
值此抗疫关键时刻,相关谣言极大干扰了我所的科研攻关工作。我们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
2020年2月16日
但是该声明并没有打消大家的疑虑,如果黄同学现在正在中国的某地好好的生活着,她出面接受个正规媒体的采访,哪怕是视频采访或者电话采访,不就可以澄清所有网上的传言了吗?这不会泄露她的个人信息,也不会打扰她现在的生活,而且这也是公共健康的需要,如果你不是零号病人,那科研人员在排除后,还要继续寻找,早一日找到,早一日找到发病原因,便于治病救人。病毒所和黄燕玲本人都有义务进一步消除公众的疑问。
三疑似黄燕玲现身以及黄燕玲导师的回应。
2月15日上午,网上有疑似“黄燕玲”现身:
2月16日,就网传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2015年硕士毕业生黄燕玲是所谓最早感染新冠病毒的“零号病人”一事,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黄燕玲在病毒研究所的导师、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危宏平。危宏平对记者表示,黄燕玲自2015年7月于病毒研究所硕士顺利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经与本人确认,目前黄燕玲身体健康,一切安好。危宏平说:“网上的传言真是太不靠谱了,完全失真。黄燕玲自毕业之后就去了相关企业从事生物工作,早已不在科研学术圈。她本人和我说,非常不希望个人生活被这种谣言打扰。”
结论
关于黄燕玲同学是否是零号病人的问题,作者认为,法治社会,一个大活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有点奇怪,有点不正常!即使有截图显示该同学在QQ上现身,但也无法消除公众的疑惑,因为我们都知道这种盗用号码或者头像的事情是司空见惯。而黄同学的老师所说,该同学压力很大,不愿意个人生活受到打扰,也不是很充分的理由。
现在冠状病毒已经变成危害世界和全人类的公共健康事件,迅速找到零号病人意义重大,目前的寻找似乎已经进入死胡同,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病毒防治做出贡献。如果黄同学能主动站出来,也便于科学家排除这一项可能,而且接受下正规媒体的采访(哪怕是电话采访)也不会泄露个人信息,但是,如果不主动站出来,延误了防疫工作,造成更多的冤魂,才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内疚和心理压力,才会影响自己今后的生活。在此,我们也希望病毒研究所如果认为黄同学真的还健康的生活在别的城市,也应该说服黄同学能够在这个非常时刻站出来,说明真相,澄清传言,为防治病毒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应该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保证,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主动告知卫生防疫自己是否去过疫区,是否发烧一样,这是公民的义务。
不管怎样,公众需要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有了充分的信息才不会误判误判病因,才会有效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