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年少的高福,一天在当地的科技报纸上看到一则科普消息:这世上居然有结满西红柿的大树,长得像大象一样壮硕的猪。
这些新奇的东西让高福对生命科学无比憧憬,从此暗自立下了要在这个领域一番作为的目标。
从小到大,高福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他会在不同阶段为自己设立预期目标,并义无反顾地为目标拼命,任何事都不能阻挡。
1979年,刚通过高考进入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他,就给自己定下目标:把重心转向传染病专业。
到了大一第二学期,在其他同学正迷茫时,“明白人”高福就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兴趣——微生物研究。
除了一直清晰了解自己的目标,高福也是一个善于把握人生转折点的人,从大学到现在,其人生几次重大选择,他都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跃迁的机会。
2015年5月19日,高福院士回到自己人生转折点的研究生母校中国农业大学作报告。
他语重心长地和师弟师妹们分享自己的人生心得:
“要学会整合资源,利用身边优势,把多方资源汇集在一起,把事情做好办好;
要懂得借船过河,个人能力从来都是有限的,要相信集体的力量,借船有时比造船更重要;
要坚持努力学习,拥有多少技术和条件都比不上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
要善于随机应变,学会变通、抓住机遇,活在希望里——每个人的光明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成功者”高福曾在不同场合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成功哲学:学、变、借、合。
学:努力学习
变:随机应变
借:借船出海
合:整合资源
2016年12月8日,作为杰出校友,高福院士回到自己本科母校山西农业大学,为全校师生做了主题为《诚实守信、勇于当担,做一个负责的人》的报告。
报告会上,高福告诉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做学习、工作、生活的“明白人”。对自己要有准确定位,知道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把每一步都走扎实。要有担当,做事先做人,要敢作敢为,敢想敢干。”
山西农业大学在这次报告会的新闻稿上这样评价高福:
“1980年,加上助学金一个学期10元钱就够伙食费的年代,他却敢借180元买个收音机,只为了学好英语;埃博拉病毒横行非洲之时,他敢到疫区与病毒‘近距离’接触,只为一名科学家的担当与责任。”
02
至高的学术声望和无尽的学术加冕,高福收获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几乎最完美的人生简历。
这是一份高福1979年高考后的履历:
1979年,高考进入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学习。
1983年,毕业后,考研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医学院
1991年,赴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
1994年,毕业获得博士(DPhil-Oxon)学位,之后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
199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
1999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博士后
2001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6年5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
2017年2月,当选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12月,当选非洲科学院院士
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9年11月16日,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也许在他的心里,自己就差一个诺贝尔奖了。
所有的这一切汇聚于一个人身上的辉煌,使得高福院士,通常都是以十分精致且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线里,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高氏”风格自信。
他在回答疾控问题的结论时,会习惯性地采用加强语气的短语或助词。如“我...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我很有信心地说”,“我拍着胸脯讲”……
2019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政协小组会议上发言:“我作为疾控中心主任,理直气壮告诉大家:中国疫苗,很好!”
2019年两会期间,高福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踌躇满志地回答:“SARS来不来,SARS的’兄弟姐妹’来不来,我们管不了,因为新发、突发传染病是世界性挑战。
但我很有信心地说,‘SARS事件’不会有了,这得益于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建设得很好,病毒来了我们可以挡住它。”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接受北京卫视采访时,高福院士斩钉截铁地回答:
“我们很快让病毒现了真身,看到它什么样,而且把它的基因组搞明白了,也就知道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谁,给他剥了个干干净净,看得清清楚楚它是谁,它从哪里来,确确实实帮助我们看到了这些东西,而这个东西是由于我们有了病毒了。”
我拍着胸脯讲,这个疫苗能够研发出来,这也不能拍脑袋的事。过去人类知识积累告诉我们,这一类的病毒,研究疫苗大概有几个路径,现在看来从过去这一类的病毒,好几个路径都是成功的,难道它就不成功了?这就为什么敢拍胸脯,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知识的积累。”
央视主持人问:有人说正月十五疫情就会好转,您觉得有这么乐观吗?
高福院士答:按照我们现有措施,我本人也是比较乐观的。我的评估甚至比这还早。但是呢,有个要求,措施里包括每个人的措施,要求你感觉不好,或者去过疫区,那就自己隔离自己,措施都得跟上。
在一月二十几号疫情发布会上,高院士十分确定地说,
“对儿童、年龄比较小的群体,就目前的流行病学,确实不易感。”
(听完高院士信心十足的权威发布后,很多妈妈终于松了口气,不用过分担心了,因为自己的孩子不易感染新冠肺炎。然而,没过几天就是一个个幼儿感染病例,小至一个多月的婴儿。)
03
自从2020年1月底的和2月初的一波又一波的讨伐声浪,“明白人”高院士或许也终于明白了:面对这种重大疫情,他再也不能像以前在各个高校的演讲那样,激情澎湃,自信坚定地发表自己那些“鼓舞人心”的宣言。
不得而知的是,高院士,是否明白了,作为中国国家疾控中心的主任,他公开的一言一行,会随时左右全国民众对待这场凶猛传染疾病的认知,也会直接决定政府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我们要的不是盲目的迷之自信,而是要确切的真实情况和科学且严谨的建议措施,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防护,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所幸的是,我们现在还有钟南山、李兰娟等这样的专家可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