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79年,那是一个科学的春天,也是中国高考正规化的元年。那年7月7日,晋北山区应县一位木匠的儿子,走进了高考考场。
高考,对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这个十八岁的农村小伙子面对全国统一试卷,既紧张,又兴奋。
考化学的时候,他整个人有点懵,大部分题目他都不会做。把会做的和连猜带蒙的都做完了,离考试结束还有很长的时间。他也不敢提前交卷离场,百无聊赖之下,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结果,化学成绩自然不理想,满分一百的试题,他只得了四五十分。
还有比这更离奇的。
一起高考的同学中,已经有人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而他却接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他的高考档案丢了。
木匠全家人的心都往下一沉。全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眼看就要破灭了。
好在,没过几天又传来消息,说是招生办的人找到了他的档案,发现他的高考总分还不低。但此时各高校的招生名额已满,只有雁北师专物理系还有几个名额,问他是否愿意去。
小伙子因为父亲是木匠的缘故,想学建筑,高考志愿填报的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建筑系。让他去读师专,他心有不甘。
而全家人也没了主意。木匠本人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大字不识几个;其妻子更是连自己都名字都不认识。
焦虑中,还是招生办的人给小伙子出了一个主意。新成立的山西煤炭化工大学报考的人少,名额未满,让他补报这所大学。
也只能如此了。
考上大学的同学都有已经开学了,小伙子终于盼到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打开一看,他傻眼了!
录取他的,是他根本没想到的山西农业大学,专业是:畜牧兽医系兽医学专业。
全家人还是很高兴。小伙子也高兴,毕竟比读师专强。他来不及多想,赶紧收拾行囊上大学报到去。
山西农业大学虽然是一所普通的高校,却颇有历史渊源。它始建于1907年,前身是“山西首富”孔祥熙创办的私立铭贤学堂。后几经变迁,1951年改私立为公办,成为山西农学院。1979年7月,也就是小伙子参加高考的时候,它才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
当年9月,来自晋北山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走进了这所普普通通的大学的校门。
三十多年后,2017年9月,这所大学迎来了110周年校庆,同时还迎来了一位有着五个院士头衔的杰出校友。
这五个院士头衔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
一人身兼五院士,当世恐怕找不出第二人。其在国内国际科学界地位之崇高,影响力之巨大,可想而知。
没错,正如你所料,这位杰出校友,正是当年阴错阳差走进山西农业大学的那位木匠的儿子。当然,这位杰出校友给这所百年高校,带来了无比荣光。
没错,正如你所知,这位杰出校友,正是现在正红得发紫、忙得要死的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高福。
同时,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总之,他的任何一个身份,拿出来都足以让人高山仰止。
高福的人生,是一部精彩的传奇,而且精彩正在延续。这部传奇,你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02
山西农大,只是他传奇的起点;兽医专业,只是他传奇的幕布。
多年以后,在回顾人生时,高福说他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通过和师兄们的交流,就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兴趣:微生物研究。从此,做一名专业的微生物学者就成了他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至今。
上大学前,他是能说会演的文艺宣传队骨干;上大学后,他默默学习,刻苦钻研,直至在毕业晚会上才让同学们见识了他的文艺才华。
1980年,家境贫寒的小伙子一个学期的伙食费,算上助学金在内,只有10元钱。但就是这样,他也敢借钱180元买了台收音机,只为了学好英语。
从大一下学期起,他就定下目标改考传染病学专业,终于在1983年考上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方向研究生。
1986年,高福获得硕士学位,留校任教,历经助教、讲师。此时的他,还平淡无奇。
1991年,30岁的高福到了而立之年,决定到国外闯一闯。先是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学习或工作。
直到2001年,40岁的高福在英国牛津大学找到了一份讲师的工作,后来还做了实验室主任,当上了博士生导师。
这十年里,他不是在求学的路上,就是在找工作的路上。一路风尘仆仆,一路奋勇向前,这是中国留学生的缩影。
在牛津和哈佛两大世界名校积累了十几年之后,2004年,借着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高福偕妻子和儿女举家回国。从此,他的人生一路开挂。
为什么回国?高福的回答很简单:“出国需要理由,回国不需要理由。父母需要我,国家也需要我。回国给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如果我不回国,学术发展肯定没现在好。”
他先是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成为该所所长。
2011年5月,担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
2013年,52岁的高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201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201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院长。
2017年,高福的人生和事业达到巅峰,成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
8月1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国家卫计委(现在的国家卫健委)党组任命高福为该中心主任。任命宣布后,高福表示要“撸起袖子干疾控,甩开膀子搞应急,顶天立地做科研,铺下身子抓教育”,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和疾控形势新变化。
9月23日,作为山西农业大学最为光彩的杰出校友,高福回母校参加了110周年校庆。在校庆典礼上,他脱稿进行了激情四射的演讲,据该校学报报道,这是该校史上最受好评的即席演讲。
距此不到一年前,2016年12月8日,高福也回了一趟母校。在母校实验大楼报告厅,他为600余名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的精彩报告。
当时,他从“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43篇科学论文”事件入手,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围绕“科学造假”“诚信做人”“创新创造”“永不言弃”等方面,展开了他的报告。在报告最后,他用四个字作了总结:“学”“变”“借”“合”,即努力学习,随机应变,借船过河,整合资源。
据该校学报报道,高福丰富的人生经历,饱含哲理的真诚话语,风趣幽默、亲切生动的演讲方式,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激发了师生对人生、对工作、对学习的再思考,获得了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03
当然,作为杰出的科学家,高福的传奇,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身份和职位上。
他的专业学术水平,仅就发表论文而言,也是登峰造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显示,高福在包括Nature,Science,Cell,Lancet,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SCI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490余篇。
这些英文名称的杂志,我们普通人可能都不认识,却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五大顶级学术刊物。
SCI,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全球的科学家,有多少人一生都梦想在SCI国际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但穷其一生都不一定能实现。
高福1961年11月15日出生,满打满算还不到60岁,却已经在SCI国际刊物上发表了490余篇,不服不行。
高福24岁大学本科毕业,就算他大学毕业就开始在SCI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平均每年他发了15篇左右。
这是一个传奇的数字。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看看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钟南山院士在这方面的成就。
据广州日报报道,截至2018年,钟南山院士在SCI国际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过些。
钟南山院士1960年大学毕业,今年84岁,每年发表论文也才在4篇左右。
此处对比,并不是说钟南山院士学术水平不如高福,只是想说明高福有多么传奇。
还有比这更传奇的。
今年1月24日,题为《2019年中国肺炎患者的新型冠状病毒》的论文,在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
这篇论文是由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多单位共同完成,现在仍显示在NEJM官网首页。作者署名中,领衔的正是高福,英文名:GeorgeFuGao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英文名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即上文提到的全球科学界公认的五大顶级学术刊物之一。
1月29日,他们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这一次领衔的是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高福是作者之一。
按照惯例,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从提交到正式发布,至少需要两周时间。但该刊总编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鲁宾(EricRubin)透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动力学》这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仅用了两天时间。
然而,正是这两篇传奇的论文,掀起了轩然大波,让高福开始受到很多质疑。
04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高福就一直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
但到目前为止,他总能从容应对,泰然处之。这,也是一种传奇。
论文称,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际传播。此外,1月1日至11日,共有7位医务人员感染。但此时,公众对此一无所知。
因此,有人说高福在疫情发生的早期,向国内公众隐瞒了疫情的真实数据,隐瞒了新冠肺炎“人传人”的结论。
对此,高福本人回应说:“这是一篇回顾性分析。12月中旬还不知道是什么病,病原不清,都是调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学的推论。这个大家没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混在了一起。”
中国疾控中心在公开声明中也表示,这些病例是之前所发公布确诊病例,研究小组利用这些公开数据,开始了回顾性分析。
有业内专家认为,高福在国外发表研究论文,并不意味着他对疫情防控的职能就失守了。公众并不了解疾控中心的权限与职能。
然而,随着疫情发展越来越严重,作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观点,引起了广泛批评。
2019年3月4日,高福作为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曾表示,中国不会再出现类似当年SARS一样的事件。不过,仅仅10个月之后,同属冠状病毒的新冠肺炎在大爆发,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与死亡病例,都远远超过了SARS。
今年1月10日,高福带领专家组赶赴进行疫情考察,认为“未见明显人传人”和医护人员感染。仅仅10天后,钟南山院士就在公开确认“人传人”,确认有医护人员感染。
1月22日,高福在出席国务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证据显示儿童、年轻人对病毒不易感”
然而,又在仅仅10天后,国家卫健委明确:儿童易感。2月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一则通知,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1月28日,他接受央视采访时说,“预计元宵节情况可能好转。按照现在的措施,我个人比较乐观,甚至我个人评估比这个还早……”
然而,元宵节都过去十天了,疫情并没有好转。
作为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史无前例的疫情面前,表现得自信,乐观。
但他这种迷之自信、迷之乐观,又引发了更大的舆论漩涡。
随着湖北、领导班子的调整,网络上对高福的关注再度升温。2月15日网传高福涉嫌违纪违法被调查,不过,发布消息的媒体很快删除了“误传”,并向公众致歉。
有记者就此事及时采访高福,他表示自己正在接待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世卫组织专家,研讨、沟通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
云淡风轻,一切正常。
05
我们相信,高福还将继续演绎他的传奇,不管是在学术上,还是在人生上。
但比他更传奇的,是他的家庭。
我们也许不羡慕高福的传奇,但一定羡慕高福传奇的家庭。
这是一张2016年高福全家的照片——
照片上全家27口人,其中有1个院士、9个博士、2个硕士、2个本科生。
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晋北山区应县的一个普通木匠的家庭。现在,这个家庭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传奇家庭,在朔州乃至整个山西家喻户晓。
照片正中坐着的那位老人,就是那位神奇的木匠,姓名高存喜,他正是高福的父亲。
高福是这个家里走出的第一位博士,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院士,还是博士生导师。
高福是高存喜的长子,一共兄弟姐妹6人,两女四男,其中高福、高山、高峰是三位博士。高山是牛津大学博士生,目前是苏州大学的一名教授;高峰是高存喜最小的儿子,是四川大学的副教授,也是博士学位。
高福的妻子和高峰的妻子,也都是博士。
他们这一代很优秀,没想到他们的孩子更优秀。
高福的儿子高宁达,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生。高福的二弟高禄和三弟高山的孩子中,有1个博士,2个硕士。高福的姐姐高平的儿子韩鹏程,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一名博士后,他的妻子王奇慧与高福在同一个单位,是一名中科院博士生,目前在做微生物学研究。
高存喜自己是个只读了四年书的木匠,却培养出了一门九博士,老人家自然幸福无比。他说:“每个孩子都很优秀,高福现在靠前,但将来说不定还会有更优秀的。”
但老人家还有心愿,他指着全家福照片中的第三代那排人,常常对人说:“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家中再出些新的院士。”
但是,高福的母亲是看不到这个家里再出院士了。
2018年4月,高存喜的老伴、高福的母亲杨桂莲,因病离开了这个大家庭。
1942年,杨桂莲出生在应县杏寨乡辛坊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幼便失去了父亲。
1957年,杨桂莲遇到了命运同样坎坷的高存喜。高存喜自出生后就没见过自己的父亲。相似的境遇把两个坚强的人紧紧地绑在了一块,相守了60多年。
高福的姐姐高平说:“母亲常说一句话,‘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勉励我们要坚韧、勤奋。”
除此之外,母亲留给他们还有一样法宝:善良。高平说:“不论做什么事,善良是前提。我们这一家博士就是因为牢记母亲的向善教诲,路才越走越宽。”
高福是目前为止,这个家庭的最大骄傲,也是最大的榜样。
在母亲的葬礼上,高福发现母亲的棺材上有个楔子掉了,凹凸不平。高福就自己折腾了一个下午,弄好后才放下心来。
高存喜老人常常对孩子们说:“故乡是割不断的根。在外的孩子走得再远,事业再辉煌,也不能丢了这份乡情。”
高福应该没有忘记他父母的教诲。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传奇,只不过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高潮迭起,有的波澜不兴;有的是喜剧,有的是悲剧,更多的是悲喜交加。
但不管是哪一种,当大幕落下,灯光熄灭,所有的传奇都有到点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