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微博都在寻找一个叫黄燕玲的人,网传她是病毒研究所的,是零号病人,下面是新京报发的:
新京报记者就此事向中国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流感病毒实验室研究员陈全姣求证。
“怎么可能?这个一看就是假新闻。”石正丽说,“我可以保证,包括研究生在内,我们所没有一个人被病毒感染过,我们所是零感染。”对于上述信息,陈全姣也表示,“我们病毒研究所没有一例感染,我们病毒所绝对不是‘零号’。”
但是,网友怎么可能轻易相信这种“保证”呢?因为这瓜太大了。万一是真的,那事儿可就太大了。于是,有人到病毒研究所的网站上想扒一下研究生黄燕玲,结果发现:其他的研究生资料都在,而黄燕玲看不到了。这难道这仅仅是巧合?网友急了,微博上已经炸成一片。
更有网友替石正丽教授捉急,给她支招,教她应该如何怒怼新京报:
还有人说这事最应该去问问黄燕玲的老师。结果,不一会儿,一位自称是黄燕玲老师的截图就出现了。
瓜越来越大,“黄燕玲”终于坐不住了,她发声了。
发这条信息的人说,这是黄在中科院病毒所QQ群里发的信息。但是真是假,仍然很难确认
新京报的消息是2月16日00:06发出的。这条自称黄燕玲本人的回复显示时间为:2月15日上午9点46分。它仿佛在隔空怒怼新京报:你——丫——瞎——啊!
零号病人并不一定是第一个发病者。
而是第一个感染,并且把病毒传播给其它人的人。
因此,第一个出现症状并发病的人叫做一号病人。
那么,零号病人的医学意义是什么呢?专家给出了提示:
1.能够锁定传染源,比如是否接触了什么动物?
2.锁定传播方式,比如跟动物是如何接触的?
3. 了解流行病史,了解到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有多长
4.如果将零号病人的亲密接触者纳入观察范围,就能对病毒的传播力有所判断?
5.如果零号病人本身没有发病,作为无症状携带者,他是如何对病毒免疫的?或许我们能够发现病毒是在哪里及如何发生变异从而感染人类的,这样血清,疫苗等抑制或治愈性药物就可以提前开发出来?
是否一号病人就是零号病人,但官方没有办法推断病毒如何而来呢?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有报道称早期8个病人身上分离出来的病毒样品中测到的基因序列几乎是一致的——这可能意味着几个人同时感染了病毒,而不是一个人传染到了多个人——病毒从爆发开始就呈现多源性的特点。
1月24日,金银潭医院副院长等人在《柳叶刀》刊载的文章里提到过,新型冠状病毒第一例患者症状开始日期是在12月1号(尽管官方一直宣称是12月8号),一个细节是,他的家人都没有发烧或呼吸系统症状。同时,第一个病人和后来的病例之间没有发现流行病学联系。
难道他就是传说中的零号病人么?但由于缺乏信息,我们至今仍不能完全锁定——毕竟此篇论文的重点是新冠病毒病人的临床特征,而不是流行病学史,因此我们只能寻求旁证。
如果按照12月1日发病推算,至少11月中旬,这个人就被感染了。
我们关心的是,他现在状况如何?他接触了什么人,又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怎么感染的?
可是,至今没人能给出这些基本问题的答案——这个调查很难做吗?
病毒的来源仍旧扑朔迷离——原因就在于官方并没有披露更多的信息,从而让外界消解或确认各种猜测和论断。
人们会问,病毒在蝙蝠体内束缚了几千年,突破自然屏障传递到人类的可能性很低,为什么在21世纪才大规模爆发?——如果你了解夜明砂,就会发现,这味来自蝙蝠粪便的中药,已经被人类安全地食用了上千年。
不能简单地将外界所有的合理质疑都归结为阴谋论,这样做无疑对于社会的伤害会更大。澄清这件事情的责任,不是民众,而是在病毒所和官方机构手中。
为什么只封锁了这一个海鲜市场?海鲜市场在有很多啊?万一不是华南海鲜市场的话,是否其它市场也是潜在病毒来源?
五花八门的“阴谋论”让我们无所适从,难道我们就此停止思考?等待新的证据出现?
与其坐以待毙,我不由得反思,如果能够通过科学和推理打碎各种阴谋论,是否有可能把我们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零号病人本身呢?毕竟,零号病人的科学和社会价值远远高于论战本身。
或许,从各种阴谋论的深度探讨当中,我们还会找到关于零号病人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