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报道胜过鸦雀无声
两个月前北大法学院女生包丽因情感问题自杀,昏迷一个月后被医院诊断为“脑死亡”。直至上周《南方周末》发出的第一篇报道《“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开始,包丽自杀事件才算正式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的讨论。
随着话题的持续发酵,围绕该事件的话题也几经更换,从最初的事件还原,到后来引申到PUA(现今表示为对异性诱骗洗脑行为)、处女情结、高校学生干部的官僚生态。从该事件所引发的种种迹象以及背后的社会影响来看,这篇新闻报道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尽管如此,网上还是有不少KOL和键盘对南周以及相关的记者进行了批判,有说报道不客观,没有男方的采访;有说事实披露的不够详尽;也有说不该详写包丽自杀方式,更有甚者称这就是个“造谣”记者,为了流量标题党、猎奇,可那些猎奇的标题并非传统媒体所起。
虽说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南周的这篇报道的确存在缺陷,但这并不能就定义它为“谣媒”,也不能否定这篇报道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试想事件发生两个月了,才能发出这样一篇报道,这背后所遇的采访困境,并不是网络背后你我所能想象的。在这一点上笔者认同曹林的观点:“一篇有缺陷的新闻,绝对胜过鸦雀无声和舆论静默。”
失去同理心从键盘开始
以往的经验可以论证,一般揭露问题的“首篇”报道都是会承担不少的压力和风险的,也许它距离范本式的新闻报道还有距离,但是比起沉默,及时发声可能更能帮助受害者。一个影响社会,并能推动相关社会文明进程的新闻,并不是靠一家媒体完成的,他需要多家媒体从不同的角度报道还原。
对于网友的槽点,有说的对的,也有无事生非的,但无论那种都不该过分地去辱骂或扣帽子给勇于揭露事实真相的记者。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让记者在以后的采访中改正提升,但要是随着某些键盘的意思,一棍子将其“打死”,那么是不是会寒了记者的心呢?
当下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生态可以说是极其的复杂,尤其是键盘侠诞生后,暴戾之气在网络上格外明显。失去同理心和共情性的键盘们,常常以个人的喜好去衡量他人,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全都是敌对势力,可他们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正确,也从不认为自己是坐进观天,常以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看待万事万物。
键盘们黑媒体的杀手锏
记得当初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关于“云南李心草之死”的警方通报,相关信源来自云南盘龙分局,但后来被其上一级昆明市公安局否认,称其所报内容与事实不符。于是人民日报删除了这篇报道,但此前这篇稿件已被澎湃新闻、央视、新京报等多家媒体转载,也正因如此,后来才出现网友称这篇报道是澎湃新闻杜撰的,并定义澎湃新闻是“谣媒”。
在此起彼伏的口诛笔伐声,这些键盘没人愿意追根溯源,他们选择性无视人民日报首发的事实,只是一如既往地认定澎湃就是“造谣者”。持“正义之旗”,行“卑鄙之事”,可这样无脑地去黑一个媒体,试图用无逻辑的“口水”去杀死一个说真话的媒体,又有和意义呢?这样做只会让为社会说真话的人变少,当一束光照进了黑塔,这束光就有罪的逻辑不该出现在追求文明的社会里,更不该被键盘们奉为“杀死”媒体的杀手锏。
冷漠的社会从失去同理心开始,某些“读者”的不理解和错误思考,让不少揭露真相的记者寒了心。记得在2017年时,有人做过一个调查,统计中国的调查记者,当时的数据是能联系到的是175名,而今过去了两年,这个数据是不是更少了!
希望未来,键盘们能多一点同理心,少一点暴戾,多用自己口中常指责别人的“客观”去度量别人,既要看见别人的缺陷,也要看到自己的“无理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