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处女情结」、「精神控制」、「自杀」,这些关健词在中国社会都有很强的心理冲击力,很难让人保持情绪稳定。
这两天,南方周末的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就包括了这几个关键词,形成了热点。
它算是这个事件的1.0版本,中心思想是:因为不是处女,北大女生包丽遭男友牟某翰精神折磨后自杀。
包丽母亲也说,女儿「是被牟某翰逼死的」(脑死亡),因为两人恋爱期间,牟嫌弃女儿不是处女,但又不想分手,而是以此折磨她。
1.0版本出来激起强烈反响后,目前已经删除了。但在网上还能见到,大家可自行搜索一下。
反响有不可见和可见的。
贰
有两个可见的反响。
第一个是三联生活周刊指责同行说,你这么报道是不是「有罪推定」啊?这不专业,我们不是这么玩的!
三联指责说,报道要公正客观,你不能因为一方愿意开口,就多写他,另一方不想多谈,就少写吧?
大概这个意思。
作为一个也知道「报道」是什么玩意的人,我怎么觉得这种说法是专业来娱乐的。记者又不是没有给牟某翰说话的机会,他自己不想说,所以即使「报道不平衡」,那也是因为在真相的权重上,双方本来就不平衡——另一方说多了,漏出的更多真相对他不利!
三联又说,你为什么对女性一方化名处理,但对男性一方却用实名,这是用不保护隐私的方式来惩罚他吗,嗯?
这句话翻译一下其实就是「对某些人物你要打码!」
我最烦的就是很多新闻图片,对好人根本没有打码,但对坏人却打码!
三联拿「新闻操作规范」游戏规则来说事,不明白对于成年人来说,「保护隐私」不是在所有事情中都是必须的?如果所有事件都要用化名,你也不用办一个媒体了,新闻报道干脆变成小说吧。
但下面所质疑的还挺有道理——
今天当这篇报道刷屏后,我和同事们进行了一些业务讨论,留下了非常多的疑问。比如:这个男孩仅仅因为偶然有异性朋友告诉他,女友是不是处女很重要,他就极为相信这个判断,并且开始对女友实施精神暴力。一个成年人,因为一次偶然事件,完全改变自己的做派,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中重点提到的是不是处女这个问题,在两个的情感问题中到底占多大比例?有哪些事实可以佐证呢?如果我们了解更多事实,还能不能得出「处女问题导致女孩自杀」这样一种印象呢?男孩的具体性格有什么特点,导致他看上去喜欢控制人精神的原因是什么?女孩的性格又有哪些特点,使她在深渊里越滑越远,以至于最后做出了自杀的举动?
我对这一堆问号要给点掌声。问题的关键是,这超出记者的能力了。
第二个可见反响,是「包丽的朋友」所写的《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可怕》,说南方周末的报道不是事实的全部真相:
1)记者「为了夺人眼球有不实和不全面之处」
2)记者甚至在文章中传播了一种冷门的自杀方式
3)牟某翰对包丽的精神虐待和PUA手段远比报道中呈现的过分,而南周却模糊重点,把焦点转移到两人扭曲的关系上
总之,包丽的朋友认为「处女情结」不是重点,牟某翰对包丽是有意识地实施精神控制和精神暴力,属于「精神虐待行为」的范畴。
她对「相关事实」的补充,就是放上了更多的微信聊天截图,包丽和牟某翰的,包丽和朋友的,以及其它一些事实。
可以把这个称为2.0版本。
叁
我完整地看了1.0版本和2.0版本,参考其它信息,复盘、推演了一下牟某翰和包丽的成长轨迹,以及他们两人关系的发展过程,大概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一看到「处女情结」、PUA就情绪激动的那种反应,节奏明显被带歪了,或者本来就愿意走歪。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舆论」的构成,绝大部分是屌丝。
先看两位当事人。
牟某翰,北大政府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目前在内蒙古支教。据南周的报道和网友的搜索,其父为某金融机构某省支行负责人。自称「山东男人」,但是从北师大二附中考上北大的(有说是自主招生),换句话说有北京户口。
可以看到,他的原生阶层是强3。
我们都经常说「G二代」「F二代」。什么是G二代?一个人的父母在体制内至少要达到弱3这个起步价才算是G二代,如果只达到强4,那也只能泛称为「GB子弟」。F二代呢,由于资本群体按中国社会的游戏规则,比权力群体要降格一级,所以至少要达到弱4这个起步价才算是,如果只是强5,那也只能说「他父母还算是有点钱」。
这是一个质的分水岭,算不算「二代」,调动的社会实力不一样。
以牟某翰来说,他的原生阶层所能调动的社会实力,铺平某一条金光闪闪的路并不难。比如:北京户口→北师大二附中→北大→支教(捞取某种神秘资本)→保这样那样或进入这里那里→获得进入某个体系最好的初始社会位置……
很关键的一个问题,牟某翰是什么性格?
根据新闻报道和网上披露出来的一些信息,以及对他成长背景的情境想象,我得出了结论:占有型+表演型。
这正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性格」。
这个性格类型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洞察和掌控,甩其它性格类型几大条街。我相信牟某翰从小在家庭就受过这方面的熏陶。事实上,也是在家庭的熏陶下,才发展成这种性格。
我们看一下他在北大学生会混时的种种表现及对包丽的传授,非常谙熟游戏规则和会表演的样子,段位比北大老教授钱理群老师所说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还要高。
这类拥有家庭背景、「北大」品牌等社会实力的人,被设定是这个社会的玩家。
可是他们有一个特征:对真自我进行压抑,甚至——扼杀。
这会产生心理-人格后果的。到底心理-人格如何运作,我们后面再讲。
再来看另一个当事人,包丽。
包丽似乎是化名,因此不清楚其原生阶层,只知道是商人家庭。但有三个信息有助于大致判断:
1)在包丽出事之前,其母已经为她预存了一笔钱,准备让她将来出国读书的
2)包丽的母亲在2019年9月给包丽打了一万五千元生活费
3)包丽曾带牟某翰回家,其母对女儿的这个男朋友很满意
这三个事情看上去信息量不大,但这是蛛丝蚁,把它们放到相关情境中后,带动的相关信息,让我把包丽的原生阶层定在了弱5以上。我不清楚准确的阶层是什么,猜想强5的概率较高——阶层已经不让她在抽象的自我-世界关系中自卑,但当更高阶层具体地压下来时,会感到自卑。
她的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换成一个表演型+占有型、表演型+自卑型、自卑+表演型的人,牟某翰早就挨了几巴掌了,哪里会自杀。
问题是,她是表演型+温和型——「无论长相还是穿着都极温柔。无论多忙多累总是微笑着,让人如沐春风。」
这个性格的优势就不去说了,引用的学生会部长的评价就是一个优势。此外还有其它优势,比如去当主角扮演各种形象,比如显示独立乐观坚强,还是当北大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比如说「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
但这些有一个特征,就是处于心理前台。
让我们想象一下:
1)当占有型主性格的牟某翰碰到表演型主性格的包丽,而包丽在家庭背景上处于劣势,同时「不是处女」又成为一个被抓住的劣势时,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主性格要当主角,扮演一个独立形象会被击溃,转而,她会按对方的意思扮演另一个形象,有罪的羔羊形象。
2)当表演型辅性格的牟某翰碰到温和型辅性格的包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主角」是对方,游戏规则解释权在对方那儿。
如果我们看到这一点,也就看到了悲剧的发生。
肆
有些公众号认为,包丽是PUA的一个牺牲品,她的自杀是PUA的一场蓄意谋杀。
大家恨PUA可以理解,但恐怕是想多了吧?PUA不过是屌丝的玩法。一个强3的孩子,长得似乎也不错,能说会道,需要专门去学么?
牟某翰从字母圈中获得灵感倒是有可能。比如他让包丽在身上文「我是牟某翰的狗」,这种创意,如果不能解释为字母圈的一种「亚文化」,可想而知会有多变态。
但是,心理动力并不来自字母圈的「亚文化」,正如「包丽不是处女」只是具有合理性的借口。看到这点才看到本质。
前面我描述了牟某翰这种携带着家庭背景等社会实力出场而又具有占有型+表演型性格的人,在长期谙熟和利用游戏规则来获取稀缺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会压抑甚至扼杀真自我。
这是需要变相补偿的。造成的心理-人格后果,就是对占有、控制什么东西的心理动力极强。
成功人士是要控制某一种权力,某一堆钱,某一个秩序。这是安全感、价值感的来源,也是最大的补偿。
贪官停不了手,就是这个原理,因为占有、补偿、控制这种心理动作是一种药,不能停。
「待成功人士」或「半成功人士」则会控制手中有的那些东西,以及另一个人,某一种关系,某一个物件等。他们追求补偿的心比谁都强烈。
比如报道中所提到的牟某翰坦陈自己「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人」。我认为他说这句话是很真诚的,他很了解自己。
牟某翰是从什么时候追求这么强烈的补偿呢?不可能在大学前。我在看南周那篇报道时,发现是大家都没有去注意的这么一个细节:和前女友分手后。
这同样只是蛛丝蚂迹,但信息量非常大。
在这个细节中,包丽有一次在微信里告诉某位同学,与自己在一起后,牟某翰并没有与前女友断掉关系,其前女友还曾打电话给她,要她管好牟某翰,不要再骚扰人家。
换句话说,无论当初是谁提的分手,从心理后果上,是前女友甩掉牟某翰的。而他「骚扰人家」已属于拉低自己地位的性质。
显然对于玩ZZ很拉风,在包丽眼中也属于「北大刘昊然」的他来说这是一种失败。
那么,包丽就成为他获得补偿、把失败给扳回来、在强烈的心理竞争中洗雪耻辱的筹码。在和包丽确立恋爱关系时,在这样的情境中他把注押到了包丽身上。如果能够占有、控制一个看上很有社排的「物品」,自己或可对心理-人格进行补偿。
问题是,包丽不是处女,他认为她身上已经没有「最美好」的了。因此还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同情:「我凭什么命这么差……」,甚至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我不想涉及「处女情结」这么无聊的话题,每个人都有他的想法,无须评价。在这里,牟某翰的心理动力并不是爱,而是想当成一个筹码占有、控制以获得补偿,反应跟正常人不一样。
就是说,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包丽不是处女,而是牟某翰这种人的心理-人格后果,他的占有、控制、补偿的心理逻辑。如果包丽是处女就OK了?不是的,他的心理注意力,马上又在她的另一个小毛病上,聚焦、放大,以此作为她的罪过,对她进行各种精神上的施虐。
无论是被认为的瑕疵A、毛病B、缺点C,对他来说心理效果是一样的,后果也差不多。
所以,包丽的过去不是原因,而是一个被显示的点,牟某翰的性格,他这类人的扭曲才是原因。把聚焦点放在「处女情结」上,不仅无知,而且愚蠢。南周当初聚焦在这个点上,达到了引爆舆论的目的,但在认知上大失水准。
按照既有的人生设计、性格轨迹和心理逻辑,牟某翰这类人对压抑甚至扼杀真自我后的占有、控制、补偿,总会发作,只不过或明或暗,或被显示,或无法显示而已。在大学期间这种谈恋爱的情境中,它不过是提前暴露了出来,而不用等到进入某个体系获得了某种权力之后。
从这点来看,包丽,偶然地代替其它人成为受难者,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让人们扒开枯草,发现了一颗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