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你也是一个勇敢又善良的女孩啊。
但是,你却再也没有机会亲口说出你的不幸了。”
包丽去世了,我和很多人一样陷入愤怒,同时也发现很多平台和媒体在报道和讨论这件事,舆论可谓沸腾,但令人遗憾的是,公众的关注点因为某些原因,很大程度上开始在“PUA"、”字母圈“等吸引眼球的字眼上聚焦,再之后消息开始被封禁撤稿,那个鲜活的生命似乎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由头,这个震荡舆论的事件也只是一个故事,缅怀显得苍白,舆论不在乎反思。
▲每个父亲都会愤怒地攻击这个施暴者吧
▲没有人毫无价值,更不该轻易离开这个世界
《南周》、“包丽的朋友”和那些自媒体
因为《南方周末》的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但这篇文章之后被撤掉了,而另一篇《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可怕》又在网络上流传开来,新的一篇批评了前者,主要是不满于前者有将焦点转移到“字母圈”(即SM)的嫌疑,进而质疑了《南方周末》的报道价值。(本文发文前后者也已经被网络封杀)
▲南方周末官网现只能看到新闻标题
其实,新闻实验室的文章已经清楚的指出,《南方周末》的这则报道其实并没有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方周末》没有瑕疵,比如传播了冷门的自杀方式,新闻实验室的文章更指出,《南方周末》的错误,尤其在于其没有”将自杀当成公共健康问题进行报道“。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当社会事件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个案,大众就容易忽视背后的社会原因,第二个包丽会很快出现。
遗憾的是,为数不少的媒体止步于个例,更有甚者,突出事件中的爆炸性元素,以求勾起公众的猎奇心理,收割流量。
例如腾讯新闻,十分过分的将《南方周末》的原标题改成了“《不寒而栗的爱情:因为不是处女,北大女生遭男友精神折磨后自杀》”,这近乎于大啖人血馒,令人心寒。
▲腾讯新闻稿件搜索
而且包丽的遭遇,应该是一个精神控制(煤气灯操纵)的问题,并不是典型的PUA问题,PUA更多的是追求发生性关系,短期地操控女性,但是,不止媒体热衷于提及热点词“PUA”,朋友圈中也有不少人在普及反PUA的信息。假若公众陷入猎奇陷阱,则很可能要失去深入讨论公共事件的本质的机会。
▲PUA应该被反思,而非用以收割流量
但毕竟,这些报道还是引起了公众对悲剧的关注,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相关报道渐次被撤稿,先是无法转发分享,最后彻底无法打开。
是谁在害怕?害怕什么?我们的社会又有哪些还没来得及反思的,要被匆匆略过?
至少,我们的社会中,有一部分以“女学”为代表的力量,对女性的某种畸形的规劝,甚至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和文化,是应该得到反思的。
有些朋友觉得帝制时代的那些束缚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电视上还是出现了极为辣眼、令人作呕的《娘道》,包丽的惨剧,也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处女情结在很多人心里,原来还是很有力量的。
再者,我们的社会中,教育系统对性教育的讳莫如深,对于亲密关系建设的引导缺失,恐怕也会在相关报道被撤稿后,再次失去反思改进的机会。
又比如,我们的社会中,上不得台面、却一直顺风顺水的PUA机构,会不会被全社会真正重视起来?如果能对这个邪恶的行业进行一次全民的反思教育,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女孩被伤害?本文发出时,臭名昭著的”某浪迹“已经被封号、无从检索了,但是,未经深刻反思的社会,打击一个肮脏行业的头部品牌,会不会反而保护了这个肮脏的行业?
▲有时候,朝阳和落日很难分辨
太多的事情,我们还没有想,更没有做。
舆论聚焦猎奇内容、相关稿件被撤、本文也注定将很快消失,包丽也终于会变成一个故事,她只是她的母亲一生要忍受的煎熬痛苦,社会的记忆只有七秒,下一个热点到来,社会永远没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