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以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最为常见。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的黏膜坏死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严重可达固有肌层或更深,属中医“胃痛”“胃疡”“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或是素体脾胃虚弱,过食生冷;或劳倦内伤,饥饱无常,损伤脾胃;或因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横逆,伤及脾胃,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临床特点为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痛。可为隐痛、钝痛、饥饿样痛、胀痛、烧灼样痛,长期反复发作,严重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病程可为几年到几十年。发病有季节性,秋末最多,春季次之。老年人患本病由于体质虚弱,胃酸分泌少、杀菌和消化能力减弱,更是迁延难愈。
胃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在胃镜直视下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深度,结合活检病理结果,可确定溃疡的性质及分期。同时胃镜复查加病理检查也是确定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按由简执繁原则可分为两大类:虚证和实证,其中虚证包括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络瘀血。
治疗上西医方面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旋杆菌等治疗;中医方面则应根据证型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消化性溃疡如按规范、疗程治疗,大部分都能痊愈,但复发率较高仍是临床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消化性溃疡发病与饮食不节密切相关,故合理饮食甚为重要。
消化性溃疡病人应戒烟,不饮烈酒、浓茶、咖啡等。少吃辛辣及粗糙的食物,不暴饮暴食,少服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等。饮食提倡一日三餐,每顿不可过饱,不主张多餐,以免增加胃的负担。
平时要合理选取营养价值高且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足量的蛋白质、热量和丰富的维生素。富含蛋白质的常见食物有豆浆、鸡蛋、瘦肉、豆腐等;富含维生素的常见食物有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修复受损组织,促进溃疡愈合。另外应该注意忌食刺激性食物,如生葱、生蒜、浓缩果汁等,以及避免吃油煎、油炸、过甜、过酸、过咸、过热、生、冷、硬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增加胃酸分泌,刺激溃疡面而加重病情。吃饭尽量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溃疡病灶少量出血时应该采取豆浆、米汤、藕粉等流质食物饮食,减轻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待病情缓和后逐渐改用稀粥、蛋羹以及面糊等食物,再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
禁服各种诱发溃疡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皮质激素类固醇、部分抗肿瘤药、抗凝药等。因这些药物能直接损害胃黏膜,诱发或加重溃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