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湿气比较重的地方来说,谈及人们的体质,估计很多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湿热,所以在饮食上比较喜欢麻辣口味。
为了祛湿清热,大多时候我们都会选择一些养生方略。
《黄帝内经》早已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但是在生活中,的确也有湿热致病的情况,而这个时候,单纯用养生方法未必管用了。
当出现疾病的情况之后,是需要运用方药来进行调治的。
而对于湿热来说,有一个比较经典的良方,不妨与大家一起说道说道。
这个方剂就是用于湿温初起阶段的良方——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的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被广泛应用于当今临床,本方出自石寿棠所撰的《医原》,但在这本著作中作者仅仅给出了药物名称而对方名与具体药物剂量却未明示。
那“藿朴夏苓汤”究竟名称源于何处呢?据考证,藿朴夏苓汤方名最早出自晚清著名医家何廉臣所编纂的《重订广温热论》,并且在本书中何老补充了本方用法(用通草水煎服)。
藿朴夏苓汤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呢?每味中药的剂量究竟是怎样的呢?根据何老的增补,具体是:藿香二钱、川朴一钱、姜半夏一钱半、赤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生苡仁四钱、白蔻仁一钱、猪苓三钱、淡香豉三钱、泽泻一钱半、通草一钱。
煎煮法为:通草水煎服。
藿朴夏苓汤的药物组成从方名便可窥其一二,除藿香、厚朴、半夏、茯苓外,还有猪苓、泽泻、淡豆豉、杏仁、豆蔻、薏苡仁、通草等中药,一共11味中药。
这个方剂的适应证主要是暑湿郁表或脾胃寒湿,兼夹有热(注意:本方用于湿热,辨证重点在湿温初起,表证较明显者),辨证要点在于舌苔薄黄、脉濡数,主要症状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身热、四肢倦怠、精神不爽、口中黏腻或口干等。
那么,这个方剂为什么会有祛湿清热的作用呢?其中配伍有玄机。
关于藿朴夏苓汤的配伍奥秘,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方中以藿香为君,本药辛温,入肺、脾、胃经,调气和中,芳香化湿,解暑,止呕,《雷公炮制药性解》谓其开胃口、进饮食、除吐逆。
臣以厚朴、半夏、赤茯苓,运脾化湿,厚朴、半夏苦温亦可燥湿,并且赤茯苓还兼有益气之功,一药两用。
杏仁开泄肺气,白蔻仁温化脾胃之湿,薏苡仁利水渗湿,三药共为佐药。
再佐以猪苓、泽泻,加强淡渗利湿之力,使得水道通畅,给湿邪去路;淡豆豉合藿香,宣透力增,疏散表湿。
通草甘淡,可利湿,以通草为使,取其通与走下之意,领诸药从上至下,通达上中下三部之湿而出于下。
全方用药上、中、下三焦兼顾,以燥湿芳化为主,淡渗利湿为辅。
本方功效以解表化湿为主,兼燥湿利水,临床多用于治疗发于夏季的季节性疾病、慢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胃功能紊乱等。
使用加减配伍方面,身热较明显者,可加桂枝、葱白;不思饮食者,加山楂、生麦芽;若胸闷,则加大白蔻仁、厚朴剂量;若有呕吐,则加大半夏用量,再加陈皮;若热势重,则加黄连、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