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忙碌的现代人或多或少会出现的问题——冒痘、口腔溃疡、鼻血等等。很多人有了上火的烦恼后,一股脑儿想着把吃出来的火如何给吃下去,凉性食物成为人们的首选“救火队长”。
可是很多时候,明明是上火,吃了凉性食物之后症状反而更加严重了,这是为什么呢?
虚火,不适合吃凉
有无相生,虚实与共,阴阳共存。辩证思维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医。中医概念中的上火可分为“虚热上火”和“实热上火”,前者主要由阴虚火旺所致,而后者则因阳盛实热所致。如果不分火性,没有辨清虚实寒热,就随意喝凉茶或食用凉性的食物,对于虚火反而越吃症状越重。
自测上火的两个标准
一般来说,“上火”的诊断标准需具备1个主症(头面部症状)或2个次症(至少1个头面部症状):
【主症】眼红干涩、牙龈肿痛、口舌溃疡、口中异味、咽喉肿痛;
【次症】眼屎增多、鼻干出血、口干舌燥、口角糜烂、心烦暴躁、尿黄、多食易饿。
符合以上特点的症状,称之为“实火”,也就是大众认知中的上火。只有符合以上症状的“火”,才能用“清热解毒”来祛火。
虚实火的辩证
火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体是必须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邪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阴正常但阳过亢,是“实火”;阳正常阴偏少,或者阳不当位,不能很好的伏藏,我们叫“土不伏火”、“少阳相火不降”,在外显得阳过亢,这就是“虚火”了。
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具体分辨:
1.从诱因上分:长时间呆在高温环境、长时间不进水、情绪波动过大(愤怒)、过量进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嗜食烟酒引起的多为实火;因天气当冷不冷、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熬夜、缺乏睡眠、脾胃虚弱引起的多为虚火;
2.从发作特点上分:舌色鲜红、口唇鲜红、眼睛发红、口舌生疮、口苦燥渴、咽喉肿痛、牙龈出血、疖疮乍起、身热烦躁、尿少、便秘、发热(热势较高)等症状的多为实火;舌色暗淡、口唇淡白、舌苔薄白或白腻、大便相对干结或正常或腹泻、小便色淡气味轻、口干不欲多饮、发热(热势较低)、五心烦热(双手心、双脚心、心口,合称五心)、睡觉踢被子、手和脚总是不自觉的伸到被子外面、失眠烦躁,难以入睡的多为虚火;
3.从发作频率看:单次发作、愈后不再发可能是实火;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基本都是虚火;
4.从用药反馈看:使用清热解毒类、通便类或消炎类药物有效,且不影响胃口的多为实火;使用以上药物短时有效,此后效果越来越差,甚至用药后导致胃口变差、疲倦、大便稀烂者多为虚火;
注意:以上鉴别要点须综合评判,越多证据倾向于某方面,越倾向于哪种诊断;就当代人的体质特点和生活方式,出现虚火的概率远远大于实火。
虚实火的饮食与用药
虚火可选取益气滋阴降火的食材,如西洋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生地黄、玄参、石斛、莲子、百合、雪耳、雪梨等。中成药有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补中益气丸、天王补心丹等。
实火可选取清热泻火的食材,如菊花、金银花、夏枯草、罗汉果、板蓝根、鱼腥草、马蹄、绿豆、粉葛、白萝卜等。中成药有三黄片、牛黄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很多家庭常备 “祛火药”,如:三黄片、牛黄解毒片/丸、双黄连口服液、一清胶囊、口炎清颗粒、清热消炎灵胶囊、清热祛湿颗粒、片仔癀、夏桑菊、板蓝根冲剂等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症应用效果好,但均以性味寒凉的药味为主要组成,长期服用、大量服用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服用一般不能超过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