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再次刷屏:
广东深圳确诊1例,北京大兴确诊2例,确诊病例达到136例。每一个数据都在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春运涉及30亿人次的客流,我所在的城市也不安全了吧?”
张晓一边坐地铁,一边低头刷手机,希望获得更多有关肺炎的消息。
此前,除外,内地其他城市一直没有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为什么现在突然间查出这么多病例?这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是如何检测出来的?
实验室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已被WHO正式命名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晓东医生的PPT截图)
从2019年12月出现不明原因肺炎,到2020年1月7日,经相关病毒分型监测,实验室检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1月10日完成病原核酸监测。经核酸检测方法,共检出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结果15例,电镜下看到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这说明检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其他国家正是运用我们提供的病毒序列信息,给每个跟有交集,甚至扩大范围到从中国入境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做检测,并快速得出结论。泰国和日本出现3确诊病例,越南、新加坡等地出现了疑似病例。
优化后的检测试剂盒,检测更快捷
在揪出不明原因肺炎的“元凶”后,国家相关科研机构迅速研发出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随后进行了技术优化。
为什么要优化?
当然是为了更快速检测出病毒。
1月16日,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国家下发的试剂盒后,开始对市送检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市的医疗机构,在规范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优化后的检测试剂盒,对全市发热门诊隔离治疗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采样监测。
这种监测有如神助攻!
16-17日,国家、湖北省、市专家组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分别确认了4例、17例患者。
对这个不明肺炎的传染力判断和防控,也从“未见明显人传人”,变化为“不排除有限的人传人的可能”。
随着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18日-19日发现了更多的新增病例,两日确诊破百例。
肺炎让其他城市高度警惕,印发病例诊疗、防控方案(涵盖监测、流调、密切接触者管理、实验室检测等内容),建立了“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下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要求各地加强检测。
广东首例确诊患者是一位曾到探亲的男性,因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经省、市两级疾控使用优化后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为阳性。然后,又将标本送至中国疾控进行病毒核酸复核检测,结果为阳性,最终经国家卫健委卫健委疫情诊断组专家评估,得到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北京大兴的2例患者,也是同样的确诊方法。
可见,每一个病例的确诊过程都是谨慎而为,经过多级检测和专家组评估,最大限度减少误诊漏诊。
每个发烧者,
都要做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吗?
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传播;与病人的密切接触;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脏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随着现在检出病例越来越多,是否有必要给每个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居民做2019-nCov检测?
已知感染该病毒,患者可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起病轻微,可以无发热。
北京不少医院已经对发热患者启动筛查,向患者发放口罩。筛查首先要求填写一份“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意思观察病例问诊清单(暂行)”。其中首条为“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下列其中一条的流行病学史)”,包括“市旅游史”和“与市农贸市场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每一个去过,或有亲朋好友从过来的人,都要警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如果出现咳嗽、胸闷、发热、咳嗽气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佩戴口罩及时就医。
从预防病毒角度,有效的是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但N95级别更高;防雾霾口罩不能预防病毒(部分低于N95,且带呼吸阀,甚至有的还是纱布口罩);N95是美国标准,KN95是国内标准,过滤效果基本一致;从预防病毒角度,不建议口罩有呼吸阀。
划重点:注意区分口罩。
就诊的时候,应该主动告知医生发病前14天内的这些信息:
1、旅行史,发病前两周内是否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2、病人接触史,是否曾经接触过来自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医生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有呼吸道症状,又到过的患者,将被纳入“新型病毒感染疑似观察病例”。
听从医嘱安排进行排查、诊治。提醒家人或密切接触的朋友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