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一个医者有一个医者的经验。
在过去,我们尊张仲景,研孙真人,仿金元四大家,历至叶天士,这些医药大家,他们无一不是大发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施救无数易治难治疾病于人,他们当中无一不是创制了无数名方,以供后人取用,以便我们能站在他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续造中医“寂静而无声”的奇迹。
清代以前的医者们堪称古人,于今日而言,他们无一不是现今各界人士追捧的对象。
要我说,近代史上,离我们较近的一代医药大家,也应该效仿并学习,并常常提起,他就是张锡纯。
张锡纯是我国近代的一位中西医汇通的名医,他并不是倡导中西医结合,他倡导的是汇通中西医,用他当时的思想来说就是,“以中为本,以西为用”,中西贯通,取长补短,这种中西医汇通的方式实际上也奠定了在我国以及中医人的心中中医的地位,与此同时也说明,中医大具开放包容之心,愿同西医携手共医百姓之疾之势。
忆往昔之不可追,我们还是来看看憨厚实在的中医人张锡纯创的这个治疗脾弱黎明泄泻、肾弱腰膝酸软的方子吧。
方名敦厚汤,张氏为何会给一个“专补相火”的专方取这个名字。
敦,厚道,诚恳,敦厚的意思;敦复汤,勉强将它意为双厚汤吧。
那么,是什么样的缘故,张锡纯要取这个方名呢?这要回到方子本身了。
敦复汤:野台参四钱、乌附子三钱、生山药五钱、补骨脂(炒,捣)四钱、核桃仁三钱、萸肉(去净核)四钱、茯苓钱半、生鸡内金(捣细)钱半。
原方一共8味中药。
如果一锅粥看这八味中药一定是很乱的。
首先是专以补“相火”为主线,大家可以这样看:方中人参为君,与萸肉、茯苓并用,借其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远期既旺、相火自生。
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之药,直达下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多脂,峻补肾脏,以“厚”相火之基址。
以上六味具为补肾补阳助火之道,行家一看,方中还有两个方子让人吃惊,居然还有著名的回元阳之神丹的名方——参附汤(人参、附子),以及助力相火之妙品——青蛾丸(补骨脂、核桃仁)。
尽管如此,很多人应该也注意到了,这几味药会不会“过火”呢?眨眼一看,好像全是“阳性君子”。
不瞒大家,张锡纯制方会失阴阳调和之道吗?还剩两味中药没说呢!正因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之有碍,所以张锡纯在方中重用生山药,取山药汁浆稠黏,能滋下焦真阴之用,再有山药气味甘温,还能起到固下焦气化之用。
至于轻用生鸡内金,这味中药它健运脾胃的能力,一是能起到流通补药之滞,二是它收涩膀胱的能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于正处。
方妙不妙,看补、看通、看阴阳。
那么这个方有什么用?这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方子再好,也得有个用处吧。
其实不管是用张锡纯的话说,还是中医人的话说,方证相对还是有些别扭的,对外行人来说就是这样。
不信,比如,张锡纯说,这个方:“治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致肾弱不能作强,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疼,或黎明泄泻,一切虚寒诸证。
”说完了,这就是敦复汤的主治。
理解张锡纯创这个方的意图就不难理解了。
人身当中含有相火,在肾之中,人有两个肾,其中一个肾就是肾(左肾),另外一个肾(右肾,又叫做命门),命门生相火,这个相火可以把它理解为“生育”之火,这个地方的火它要周流全身,它从命门而生,继而上达于脾胃肺以及全身经络,意思就是这把火要通流全身,张氏把这把火比作是没点燃的火柴头,全身各脏腑和经络比作是火柴盒上的那块摩擦皮,两者在相互接触过程中能生热生火。
而距离火柴头最中心的蓝色火焰那里,热度是最低的,这个道理是通的。
但是相火不足,人之下焦,也就是脾肾所在的位置容易畏寒,肾弱腰膝酸疼,脾弱黎明泄泻,拉肚子,稀便,次数多,有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所以,张锡纯专创了这个敦复汤,厚相火之意。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