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升气血,改善气血不足。很多人吃了很多补品:阿胶膏、人参、当归、鹿茸等等,但是身体却不见好转。有的甚至吃完之后,身体还感觉更差了,还频繁出现上火现象。这些所谓上火其实是虚火旺盛,是因为中焦的运化功能不好,也就是说脾胃无法运化这么多的营养物质,食物的热量转而上行于头部面部。有的人一边头面部上火,一边手脚冰凉,出现上热下寒情况。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消化吸收功能,这个功能不好,吃得越多越营养,脾胃越不堪重负。
真正的中医就知道了,在吸收这些营养物质以前,需要保养脾胃。针对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先服用一段时间的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等等。针对脾胃湿寒的人,可服用参苓健脾散,也就是市面上能买到的参苓健脾胃颗粒。如果是属于腹满淤积之人,可先吃两三天的保和丸或者大山楂丸,让体内的垃圾得到一定的清理,再来进行补益。但是,如果能够用针灸、天灸或者艾灸等中医外治方法来调理脾胃是不是更简单、更有效呢?
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穴位来增强脾胃功能,同时增加气血的运化,当这些都得到改善以后,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吃什么补品,只需按照平常的正常饮食,五谷蔬菜肉类等等,就能将食物的营养成分充分吸收,从而生化出人体需要的气血。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几个穴道。
首先,气海穴,顾名思义"气之海",《针灸资生经》:“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九炁流直径六厘米,天灸气海穴时,可同时灸到关元穴。对于增补元气,补肾固精,补益元阳有很好的效果,平时经常天灸气海穴可有延年益寿之功,健体强身之效。在九炁流天灸气海穴加关元穴之后,能明显感觉到精力充沛。对于长时间工作或长时间驾驶之人尤其效果明显。
其次:血海穴,顾名思义“血之海”,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脾统血、肝藏血、心生血,血海穴具有统血、生血、化血,促进脾胃气血生化功能之效,所有与血有关的问题均可天灸血海穴,对于女性而言更是首选。在用九炁流天灸血海穴之后,能明显感受到一股热流注到下肢,长期天灸血海穴,可以增强气血运化功能,让人脸色红润,气血充盈。
第三,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如果脾胃功能强劲,那么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的能力就更好,因此改善气血不足情况,需要再增加三个穴道,分别是脾经的募穴章门穴和胃经的募穴中脘穴。还有先天元气的来源神阙穴。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是脾的募穴,脏会章门,即五脏之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正是因为这些特性,使得章门穴对于肝胆脾胃乃至五脏都有很好的调理及治疗效果。中脘穴位于胃脘的中部,故名中脘,中脘穴为胃经募穴,属于任脉,腑会中脘,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以及任脉之交会。《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小肠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胃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中脘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所引起的症状均可取本穴治疗。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脾胃功能失常,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神阙穴,胎儿在母体内吸收营养成分全靠脐带,因此,神阙穴是先天之本,为人体先天元气之源,是中医的外治疗法最常用的穴道。
除此以外,再增加一个胃经上的保健穴:足三里。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是保健常用穴,有增补脾胃功能,强身健体的功效。
很多脸色差,精力不济,动辄气喘吁吁之人去看中医,医生都会说是“气血不足”。民间有个说法: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无论怎么吃药打针,按摩推拿,实际上都不如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重要。在进行九炁流天灸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那么,气血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得到提升,不仅不容易生病,而且人体精气神充足,呈现一派健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