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了牟林翰,这次我们要讲一讲包丽。
很多朋友说,真不明白包丽为什么会自杀,整个过程她有很多机会可以逃跑的。
我却不这样想,你我皆凡人,只是我们运气好,没有遇到一个汉尼拔而已。
催眠的开始
对汉尼拔来说,杀人的过程只是一次次的道德审判。他愤怒于这个世界,鄙视这个世界上“贪图”的人们,站在上帝视角,认为自己有审判这些人的权力。对他来说吃人是是一种艺术。最美的方式,是引诱他们自己伤害自己。
电影沉默的羔羊第二部有一个部分提到了汉尼拔如何引诱富有的恋童癖癖马森维杰服用兴奋剂并且在刺激中把自己脸上的肉割下来喂狗的故事。马森当然也确实伤害了很多儿童,算是罪有应得。而汉尼拔,曾经是马森的心理治疗师。
汉尼拔是如何做到的呢?
1. 和被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2. 给被食者最想要的东西。
3. 让他们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主动交换。
在马森身上,汉尼拔前期花了大量时间来建立与马森的关系,让他信任自己。
牟林翰前期也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建立与包丽的关系。包括且不仅包括他在电话里无微不至的教导包丽,要如何处理学生会的人际关系,以至于包丽最后都沉浸在“因为一切实在是太合适”了的幻想里。
建立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催眠术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催眠者一定要和被催眠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让被催眠者无限信任催眠者。早期对催眠的观察发现,被催眠者在被催眠了一次之后,有两个特点,
1.只要经历了一次催眠,第二次第三次催眠只需要一些声音信号就可以被催眠。
被催眠者在催眠中会对催眠者以一言一行无限关注,这种关注可以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19世纪有位叫Puysegur的催眠师,发现在催眠中发现自己只是用嘴唇唱歌,被催眠者也可以“听”到,并且唱出来。
所以牟林翰在早期指导包丽如何在学生会与人沟通的时候,就已经给包丽植入了催眠的种子。到后期,无论包丽如何与朋友沟通的时候表现得多愤怒,多么想离开,极大的可能,牟林翰一个电话就把她拉回了最初的好感。
然后这个时候,牟林翰会继续催眠,告诉她,是因为她不够好,所以她才不值得他再对她像以前一样好。让她感觉到都是自己的错。
有人说催眠不是拿个闹钟让你睡觉的那个叫催眠吗?其实广义的催眠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如广告,朋友的赞美。APA(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催眠下的定义是,所谓催眠,是人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接受他人的暗示,或将自己的想象视像化、具体化,尝试去体验想象中的感受的过程。心理治疗是相对比较深度的催眠,牟林翰这个催眠,也可以说到达一定深度了。
什么人容易被催眠?
自我弱的人容易催眠,因为他们比较希望有一个人来主导自己。有大量研究表明,易被催眠者在生活当中非常好相处,是正经的老好人。
包丽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自身有一些原因让她成为这样的人。
1.包丽似乎仍然非常认同男性的力量,认为男性比女性强大。
包丽在与牟互动之中,似乎完全不了解婚姻的本质,在牟提到要和她结婚的时候竟然真的认为牟是真爱。
包丽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确实容易因为缺乏父爱而被渣男吸引,但是因为目睹了妈妈的经历,一般对自己的婚恋有一定的警惕性,可是包丽完全没有。所以,要么包丽妈妈把包丽保护得非常好,像公主一样不问世间疾苦,要么也许包丽的妈妈对于男性的认知不恰当。
如果是后者,我认为包丽妈妈也许把自己的婚姻不幸单方面归咎为没有遇到好男人,所以还是希望包丽找一个好男人。但是事实上并不存在“好男人”,只有好自己才能遇上好男人。
我倾向于后者。如果包丽真的是一个公主,自然不会容忍任何一个人这样对待她。
2.包丽对于得到爱有愧疚感,而愧疚感也让包丽时时认为自己需要一个“主人”才能安心。
一个单亲妈妈通常还是比较强势的,如果这种强势是对外的还好,不小心对内了,或者有一部分对内了,都容易让孩子产生愧疚感。
我最近就经历了一位来访者小林,母亲就是属于对内对外都强势,在她六岁的时候母亲就和父亲分手,之后母亲对她既爱又恨。爱的是她是唯一的孩子,恨的是她为什么不能一夜长大,成绩为什么不好,为什么会思念爸爸,为什么什么事情都做得不够好,甚至为什么吃饭慢,甚至为什么要吃其他口味的菜。总之她的生活完全被母亲控制。这让小林对自己想要的每一件事都有愧疚感。
之后小林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男孩小北,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刷了信用卡,为男孩还债,男孩却仍然对小林态度非常差,还处处指责小林。
最后小林支持不下去,决意和小北一刀两断,离开小北所在的城市。那时她心理崩溃,几欲伤害自己,小北一句问候都没有。小林对小北心死得透透的,然而可怕的是竟然还是有要帮助小北的冲动。有相当长的时间里,她无时无刻不觉得自己放弃帮助小北是有罪的。每当她有放弃帮助小北的念头,都有大股的恐惧袭来。
后来我们发现,这是因为小林的妈妈对小林的方式使得小林总觉得,妈妈对她的好,她就一定要全身心的回报。因为妈妈以前总是抱怨她没良心,对妈妈不孝顺,所以她常常觉得自己不值得在其他人的爱,但凡获得一点点爱,就迫不及待还回去。要放弃这个想法,轰轰烈烈的指责便会在脑中想起。
有愧疚感的人只要得到一点善意,就会感恩戴德,觉得遇到了好人,却无法辨别这个人的好是真情还是假意。
来自于“双绑”的精神折磨
包丽被催眠之后,牟林翰又做了一些事让包丽的人格进一步被打压。
这里我要提到家庭治疗中的一个概念,doublebind,意指在关系中一种无效的,前后矛盾的交流。例如,一个妈妈在口头语言中告诉孩子,“来,抱抱妈妈,妈妈爱你”,但是肢体语言却是推开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就像得到两条相反指令的电脑,不知道如何行事,从而崩溃。事实上这是最初在一所精神病医院里观察到的景象,而那个孩子,在妈妈走之后立刻精神病复发了。
孩子天然对妈妈信任,而自己却达不到妈妈的要求,却又说不明白为什么,所以就只好崩溃。
这也是牟林翰一直对包丽做的事——一面告诉包丽自己很需要她,很爱她,但是实际的行动却是把包丽推开。
内心冲突之中,包丽以为自己是在恋爱,却不知道自己竟然在一个“精神分裂速成班”的环境里。
包丽曾经提到自己说不过他,是什么意思呢?
想要“说过”一个人,意思其实还是想要通过说过这个人说服这个人,然后获得这个人的认可。因为反过来想,我们路上随便遇到一个人跟我们吵架,我们都会选择忽略——你是谁啊,不值得浪费我时间。所以可以看出包丽即使在这段关系里极其痛苦,但是仍然是想获得认可。
我们想取悦一个人一旦到了极端的地步,内在的声音就会变成,“我必须让你高兴,我自己去死也要让你高兴”;“我做了这么多,你凭什么不高兴,凭什么不认可我”。
这种思维的本质是,“我的快乐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让你高兴我才有价值,你越不认可我就代表我越没有价值,为了我的价值感,我也要死磕到底”。
牟林翰一直不认可包丽,于是包丽索性把自己所有的自我都抹杀掉,让自己完全的服从牟林翰,让牟林翰看到“你看,我都按你说的去做,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这看起来是软弱,但是其实是包丽的赌气。
所以,其实后期包丽对牟林翰的回复已经没有感情了,都是“好”,这不是真的服从,是一种赌气。
最后牟林翰假自杀的操作,对包丽来说是对她在这段感情中的付出的严重否定。
包丽也就继续赌气了。
在这个过程中,包丽的“取悦欲”其实是最致命的元素。
有人说,我不信,这个自私的时代还有这种利他的好事?正巧我最近也遇到一位来访者的感情和包丽特别像。
我们探讨了她的男友,几乎和牟林翰一样,最后我们都很确定这是一个渣男,可是她还是不想放下。
我明白了什么,问她,你是不是有一种要去为他死的冲动?
她点点头。她说,不是刻意的为他死,但是如果山上落下大石头要砸到他,我肯定会去为他挡的。。。。
其实我每一次做咨询,遇到这种“取悦欲”都特别感慨,每到这种时刻就特别理解佛陀说的“众生刚强”,因为他们总是会说“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他凭什么还不认可我”。
所以,包丽就这样前前后后的被引诱以至于自杀。
如果想要帮助包丽走出这段感情,包丽需要
1. 打破对男性的幻想。
2. 放弃自己的征服欲(即取悦欲)。
3. 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取悦自己。
4. 理解过去的不可得。如果一个人不爱你了,对你不好了,是他的选择,并不是我的错。我可以为此悲伤难过,但是不需要再做任何努力去挽回。
作为咨询师,我当然是希望包丽不再有,汉尼拔也不会再吃人,不过,人最难战胜的,就是心中的欲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