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天,南方周末报道《“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包丽事件迅速升温,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大量的传统媒体和自媒体都进行了跟踪报道和发表评论文章,传统媒体大多批评南方周末过分报道,有悖于新闻原则,自媒体则指责南方周末的文章处于猎奇视角,未能展现事件的真相。
聊天截图来自——南方周末
尤其是包丽生前所在班级的公众号,发布文章《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可怕》,批判南周之后披露更多事实的细节。
然而包丽脑死亡距今已经两个多月,在事情发生两个多月之后才发出第一个声音,这本身就不正常。
这篇新闻稿能够印刷发布,应该说南方周末的嗅觉敏锐、勇气可嘉,其次在这篇长达7000字的稿件中,信源数量包括女方母亲、男方本人以及当事人的同学,均取得当事人的同意,比较详实可靠,并非基于聊天记录创作而成。
在公众传播当中,由于腾讯新闻擅自更改南方周末的标题,导致传播过程中放大处女问题,模糊了事实的焦点。社交媒体跟进的时候,又冠以“字母圈”和“PUA”,增加事情的猎奇性质,引发愤怒。
但是其中依然不乏部分的自媒体人命中事情的关键,并且使用了一个精准的词汇"Gaslighting",译成中文会有点不知所云——“煤气灯操控”。
这是一个譬喻型的说法,来源于1938年帕特里克·汉密尔顿的剧本《GasLight》,1944年由英格丽·褒曼主演同名电影。
IngridBergman
那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利用环境中的要素破坏对方的感知。原片中的丈夫为了掩盖他的犯罪行为,每天将煤气灯调暗一点点,当妻子质疑的时候,丈夫都反驳没有变化——直到妻子最终怀疑她自己发疯了,完全受丈夫的摆布。
《GasLight》
我在前文中提到“亲爱的姑娘们,请你们擦亮眼睛,艺术家、诗人和哲人都有可能是色情狂,然而色情狂却并不见得是艺术家、诗人和哲人,甚至并不见得是个人。”这就是我要谈谈BDSM安全问题的原因。
那么今天,我要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我们如何安全地面对亲密关系?
比PUA更可怕
PUA是智商税,拙劣的手段,夸张的标题,剩下就是骗交钱。我信你个鬼,糟老头子坏得很。
再说,傻逼学会撩妹就不是傻逼了吗?
某“PUA”宣传图
大部分的PUA很好识别,他们通常目的性强烈,伪装而来的头衔、学识、谈吐乃至于照片都经不起推敲。少看玛丽苏,多吃脑残片,答应我好吗?
比PUA更可怕的是——这哥们不是傻逼。
我们在前文提到了《神探夏洛克》,卷福有一句台词必须出现在这里。“做好功课,我不是英雄,我是高智商反社会人格。”控制型人格就是反社会人格的一种。
《神探夏洛克》
那么我们回头来看,包丽事件当中的牟翰林,北京大学法学院就读,这意味着学习成绩不错;父亲是某省的行长,这个位置意味着银行3个亿以内的款项,均由他父亲予以定夺,他的家庭环境必然优渥;报道中披露他曾经指导包丽竞选,非常有策略,失误之后也表现出强硬的傲慢;他们的交往起因和过程,则充分地显示出他具有强烈的攻击性。
牟从干事到体育部部长,一直爬到了学生会副主席
这世界上有一些人,生来就善于操纵人际关系,他们希望人际中所有的应对都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一旦出现不可控因素,或者无法挽回的结果,他们就会走向愤怒。
“煤气灯操控”是他们的常规武器,抓住某一个要素不断否定对方,直至对方屈服归咎于自我——牟翰林挑选的煤气灯是“处女情结”。
牟翰林在采访中提到的处女情结
从他们的聊天记录来看,牟翰林应该有俄狄浦斯情结。他的恋母情结如此浓重,因此将包丽称之为“妈妈”。
中国人的国骂喜欢将自己凌驾于对方的母亲之上,英国人喜欢侮辱对方自己凌驾于自己的母亲之上,所以英国人的国骂是“Motherfucker”,牟翰林通过一个虚拟的语境实践着这个单词。
控制型人格,他们是天然的PUA种子选手,比任何后天的伪装都凶险。你以为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其实是天然的表演,恶魔并不总是头上长角,只是在华丽的外衣之下,有一颗冷酷的心。
如何甄别控制型人格?
如果一个人把以下特征凑齐,基本上就是控制型人格,我建议你收拾好细软,赶紧跑路。
第一,非常自恋。
每个人都自恋,但是控制型人格的自恋一定超出常规范围。他们对自己高度关注,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同理心,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很低,尤其沉溺于夸大自身的重要性,热爱听到言过其实的褒奖。
第二,极其固执。
这一条非常容易辨认,控制型人格满嘴都是偏见,而且是对自己有利的偏见。
第三,非常尽责。
这一条其实是优点,控制型人格非常关注事情的完成,尽责到苛刻。
第四,情绪极端。
控制型人格的情绪输出非常强烈,更容易采取过激的表达。牟翰林非常张扬地以自杀为威胁,实际上他根本就不会去,有爆料称他的洗胃记录是伪造的。
第五,马基雅维利主义。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是中世纪晚期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被誉为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人。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君主论》,是近现代国家概念形成实体,摆脱神学和伦理学束缚的决定性著作。
NiccolòMachiavelli
这本书的观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不择手段地达成目的”,马基亚维利的名言是“为了达到一个最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最卑鄙的手段。”看看牟翰林在帮助包丽竞选学生会副主席玩的那一套。
集齐七颗龙珠你可以召唤神龙,集齐五大特征你就只能跑路了。
不要相信他们会自杀的鬼话,那么自恋的人是不会自杀的,能动手的都不逼逼,而他们只会逼逼。倒是谨防他们事后不断地纠缠,尽量避免单独见面,寻找更多朋友和师长的支持,一旦出现极端场面报警更是要果断。
牟曾多次以自杀威胁
关于亲密关系的大实话
为什么控制型人格如此令人头疼?
因为亲密关系的特质就是支配与臣服。
《支配与臣服的艺术》
亲密关系在早期主要是指婚恋关系,今天已经多样化,包括家庭、爱情、友情等等。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亲密关系当中备受困扰,其中最广泛的困扰是控制欲。子女会抱怨父母的控制欲,伴侣因为是否忠贞发生冲突,即使是朋友之间,也存在控制和占有。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亲密关系的基础在于依赖,没有依赖的双方是不可能建立亲密关系的,因此被依赖的一方天然地占据主导权。
马斯顿教授“一夫两妻”
我必须诚实地指出,在如今这个时代,尽管婚恋关系在人生当中的比重很高,却是最不重要的亲密关系。
因为你们生活在21世纪,不是中世纪,不是原始社会。
两性在今天的社会运转中已经高度分离,女性在今天的经济地位已经高度独立,并不需要依附男性而生存。《婚姻法》也是保护双方的财产,婚姻不仅是最快的财产获得方式,也是最快的财产失去方式。无论男女,都有可能因此获利,因此遭受损失。婚恋不再是这个社会的必然。
这就意味着,婚恋关系中的双方依存度降低了,更容易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保持地位,天然地占据主导权的一方必然追逐更强烈的控制手段,最糟糕的一种就是人格摧毁。只有摧毁了对方的人格,才会进入鼓励自杀的阶段。
非常残酷,非常可惜。
不要放大亲密关系的意义。有没有亲密关系,你迟早都会先进养老院,后进ICU,独自走完这一生,没有人能代替你,没有人能连接你。
不要选择自杀。
生命的意义是虚无,但生命不是虚无。
Jean-PaulSartre
让·保罗·萨特把这个叫做“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道德、灵魂、行为、评价等等,一切都是在人的存在中创造。你无法避免控制型人格的存在,但你可以选择不要让他的存在妨碍你自己的存在。
毕竟就算你不读萨特,你也看过李诞——“人间不值得。”
李诞
感谢关注灰镜公众号,我是特邀作者鲸仙。
但愿大家都能拥有坚实的三观,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字母圈被污名化也不是一天两天,毕竟哪儿都不缺老鼠屎,关于真正字母圈的安全问题,我们只能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