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加班很晚才回家,看了北大女生包丽(化名)自杀的新闻,半天没睡着。
有了孩子以后,特别怕看孩子受苦的新闻;生了女儿以后,更是特别怕看女孩受苦的新闻。但非常遗憾,许多负面新闻的受害方都是女性。
包丽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三年级学生,与同校师兄牟某某恋爱。牟某某当过校学生会分管文体活动的副主席,包丽当时任文艺部部长。
恋爱过程中,牟某某一再强调女孩的第一次很重要,对于包丽有过恋爱经历、不是处女耿耿于怀,并且把这种价值观强加给包丽,以此打击包丽的自信。
在心理学领域,当一方想对另一方实施精神控制,通常会抓住对方行为的微小过失(甚至无中生有),不断施加压力,以达到摧毁对方意志与自信的目的。
包丽母亲与同学公布的微信聊天记录显示,牟某某多次跟包丽强调自己在处女问题上所受到的伤害——
“我不想当一个可怜鬼”;“我不想当一个接盘的人”;
“你的那份清纯和好奇,都已经被别人占去了,我这里什么都不剩”;“你把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了另一个人”;
“我就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人,我不想有人动我的女孩,过去,现在,将来”。
包丽一开始还能自信地回应牟某某:我说过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
然而,在“你有罪”这个声音不断、反复的洗脑下,包丽开始觉得自己配不上牟某某了。
随着恋爱关系深入,两人似乎进入了一场疯狂的游戏。在包丽手机里,牟某某的备注名为“主人”。
牟某某提出让包丽在身上纹“牟某某的狗”,并且要录下纹身过程给他看;还提出让包丽先怀孕再流产把病历交给自己;要求包丽做绝育手术,把切下来的输卵管带回来交给自己;拍裸照,如果包丽离开,他就发到网上。
包丽想分手,牟某某以死威胁,自称服安眠药去医院洗了胃,有网友扒出来,他发给包丽的洗胃证明可能是假的。
在这种反复纠缠中,包丽开始呈现明显的低自尊、低自信人格。对牟某某说:“我想让你远离我这种垃圾,我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女孩”;“在北大遇到熠熠闪光的你,而我却是一块垃圾”。
微信聊天记录只能为我们呈现有限的细节,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在一年多的恋爱关系里,包丽经历了什么。
我们只知道,一名中国最高学府的女生,校学生会文艺部长,很多父母眼里“别人家的孩子”,被一场恋爱,摧毁了。
以上微信截图与基本事实,来自于南方周末的报道《不寒而栗的爱情》以及包丽同学所写《我是包丽的朋友,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可怕》。
如果仅仅出于猎奇来写这件事,羊哥觉得意义不大,也是对包丽以及家人、朋友的不敬,媒体发声的意义在于:不要让更多的女孩受害。
在包丽事件里,首先让我痛心的是,可能很多姑娘缺乏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任何男人跟你讨论“你为什么不是处女”、“你不是处女,我很受伤”这样的问题,你唯一应该做的,是让他立刻滚犊子。
这是底线问题,与家暴、出轨一样,只有0次与100次的区别,暴露的是男人腐臭的灵魂与落后的两性观,没有额外豁免权。
我们永远都在教育女孩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当保护被过分强调,就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歧视:让那些自认为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女孩,觉得有罪。
所以我非常反感笼统地对女孩说,你要保护好自己。社会、家长、学校,应该传达给女孩的正确两性观,要丰富、立体,充分尊重女孩自我的独立与选择。
我简单列几点,是我决定告诉女儿的,大家也可以参考。
你的身体,应该自己作主。
自我保护不是什么都不敢做,而是果断、勇敢的行动。从了解安全套使用知识到如何识别哪些是爱,哪些是控制,都是保护自己。
亲密经历是你最重要的隐私,他人无权打听,无论是谁,包括父母。
亲密关系里的尊重,比爱重要100倍。你可能困惑于到底什么是爱,但一定能感受到什么是尊重,避开渣男最好的办法,是永远选择与尊重你的人在一起。
在女孩的生命里,根本不存在处女与非处女这样的划分。你就是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了什么,你都是一个好女孩。
我不想让“处女”,为这篇文章吸引眼球,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篇幅讨论这个问题?
因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缺失太多。从包丽的个案来看,关于处女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包丽发现问题、离开牟某某的黄金窗口。
错过了这个黄金窗口,女孩的底线被一再突破,精神被一再摧毁,两人的关系开始走向疯狂。
牟某某接受媒体采访,否认对包丽实施精神控制。但从包丽家人、朋友所述以及微信聊天记录来看,无论有意无意,我倾向于认为包丽受到了gaslighting(心理虐待)。
Gaslighting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来源于1944年的电影《煤气灯下》,电影里,男主用洗脑的方法,击垮了女主的意志。
Gaslighting,简单来说,就是心理虐待、精神操控。在现实生活里,这种控制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普遍,只是程度轻重不同。甚至有时候,施害方与受害方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态。
判断是否gaslighting,其实非常简单。最普遍的表现就是:
永远指责你、挑剔你、干涉你,要求你为他、为爱情做出改变;
你在他面前做什么都不对,你跟谁交往,他都不高兴;
往往在生活中对你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你觉得他是真的爱你。
在照顾你的同时,一定会强调,你是个低能儿,你很笨,你什么都做不好,只有他愿意接纳你。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段科普都会说,这很容易判断啊,为啥还有那么多姑娘被伤害?
很简单,科普容易,治病很难。
首先,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东西叫“病态美”。
“打是亲,骂是爱,情到深处用脚踹”;“刀子嘴豆腐心”都是用来夸人的。甚至很多父母,本身就是gaslighting高手,他们不断打击孩子的自信,所用的理由正是“我最爱你”。
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人,本身自我评价很低,很难正确判断什么是好的亲密关系,什么是精神控制与心理虐待。
其次,我们还有一种文化叫“虐恋”。
言情小说看多了,觉得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是爱。杀你、打你、毁你十八代祖宗,都是爱到无可自拔,爱到情真意切。好像心理正常的人,根本不配谈恋爱似的。
说实话,我挺怕女儿以后看这种小说,所以我从小培养她看《蓝色星球》、《舌尖上的中国》,《昆虫记》,我想让她知道,世界很大,王子只是你浩渺人生中的一粒沙、一滴水。第三,边界意识缺乏,也造成了很多人无法判断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正当要求。
亲密关系是两个圆的交集,共同部分的最佳比例是三分之一,最多不能超过二分之一,这个比例之外,你是你,我是我,才是健康的亲密关系。
这种标准,同样适用于成人与父母的关系。但很多时候,我们从原生家庭习得的亲密关系就是令人窒息的占有,没有任何边界意识。
如果一个女孩,被父母偷看过日记,很可能会觉得男朋友偷翻自己的手机是爱;如果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死死捆住、互相折磨,孩子很可能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通过这种方式寻找爱的安全感。
对于女孩来说,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警惕,就是圣母心。
我经常告诫女孩,要独立,更要自利。不是错字,就是自私自利的自利。谈恋爱的时候,每天早晨都要问自己一句:今天,你变得更快乐了吗?
如果没有,是爱情不对;如果连续10天都没有,警惕你是不是遇到了gaslighting。
愿世间女孩,都对自己温柔;愿世间再无第二个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