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
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
现代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汤药治疗,多用《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厚朴汤加减来治疗【22.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在河南禹州市鸿畅镇生产一种梅杏药,专治梅核气诸症,历史悠久,盛名全国。
梅杏药始于清道光年间,禹州文凤里六甲首户王光照得良方并制作。
据王光照五代世孙王文全、王文保兄弟忆:先祖书礼传家,良田三十八顷,单传三世至王光照。
光照年方二十余,偶患喉疾,曾遍请名医,皆疗之无效。
家人无策,先翁令其外游访医。
光照果得梅杏可医喉症之方,即速回归,攻读岐黄经典,遵时珍梅可疗喉疾之良方,依法炮制,自制自用,果有疗验,治愈甚快。
光照以己之心,测人之心,遵生含药普济之意,令女仆钱氏,日夜守候,舍药济世,早晚不误。
从而由近及远,名扬十、百、千里。
求药者不计其数。
道光庚子年(1840年)江南湖广地带治愈的病人,不远千里敬赠“凤高杏林”六尺朱红金宇匾额悬于门庭,另一患者病愈后赠九尺高、丈二宽的楠木硬屏十二扇,图案设计典雅、雕刻精细。
光照五十一寿终。
卒前曾嘱四子,日后分居必留地百亩,专为捨药。
其子兄弟四人分居时,遵父嘱留地六十亩,于地梗植梅杏树百余株,兄弟四人轮流耕管,专供捨药,病民无不颂之,赠以硬屏软帐,其数不可计。
民国十年(1921年),县长曾敬制“盐梅惠济”朱红匾额。
新中国建立后,王氏四兄弟皆制梅杏药,改拾为卖,门庭若市。
时有投机者粗制仿造劣品,并印发传单,骗取钱财。
1968年,禹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没收伪品2500余公斤。
梅杏药的生产一度中断。
1974年,应全国各地求医者的要求,鸿畅卫生院呈请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依据经典,按照传统制作方法,恢复了梅杏药的生产,并以邮购方法方便全国各地病人,深受群众赞扬。
梅杏药制法:采半青半黄将熟又生梅杏,逐个用竹扦扎空数十乃至百,以青盐腌浸一昼夜,晾晒至水尽,再以瓷坛或瓦罐为容器,逐个以青铜古钱相夹,呈环形摆放,分层撒以青盐,至满封扎坛或罐口,封埋地下,深约三尺,百日可成,但以久埋者为佳。
使用方法:掐梅杏如绿豆大,每次含化舌下三、五粒,日含两次,忌油腻、烟、酒和辛辣。
以上内容出自《禹州中药志》一书。
上一篇:慢性咽炎难治愈怎么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