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指口腔内黏膜、舌、唇、齿龈、上鹏等处发生溃疡。以黏膜破损为主称口腔溃疡”,以糜烂、色红为主称“口糜”,发于唇周俗称“疱疹”。
本病2~4岁小儿多见,一年四季均有。可单独发生,也常伴于其他疾病中,本病预后良好,推拿有效。小儿口疮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是实证多,易恢复,而成人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火气内发,上为口糜”,《诸病源候论·口疮候》认为“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西医称本病为“口炎”。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病因病机】
心脾积热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心脾积热,可因风热直中心经、脾经;可因恣食肥甘厚腻煎炒之品郁而发之;可因高热、久泻等病致津液亏耗,虚火内生;更多可能来自胎毒,如《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齿龈、舌、颊、上腭等处溃疡,创面大小不等,多圆形,中心黄白或略灰,周边红赤,少数满口糜烂。发于口角或上唇者多水疱、疹子,或融合成片,2~3天后水疱破裂,开始结痂。
2、局部疼痛、灼热。小儿常哭闹,拒绝进食,部分小儿可有低热。
3、血象可正常,或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二、鉴别诊断
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儿,为口腔黏膜乳凝块样白屑(苔),多融合成片,略凸,周围红晕,少或无疼痛。本病患儿形体偏盛,无白色苔状物,溃疡形圆,疼痛剧烈。
【治疗】
一、治法
清泻心脾,托毒生肌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凤热者,治以疏风清热;热蕴者,治以清热泻火。如病程已久,反复发作者,宜滋阴托毒生肌,防其迁延至成人。
二、基本方
掐揉总筋与分推手阴阳(掐揉总筋,3揉1掐为1遍,操作10~20遍;两拇指从总筋向两旁分推,每分推3~5次至两旁,就势挤按阴池与阳池1次,反复操作1~3分钟)
清心经与清天河水(清心经1~5分钟,清天河水至局部潮红)
清胃经与清小肠(各1~3分钟)
掐揉小横纹(掐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纹路,3揉1掐,1分钟)
内劳宫、涌泉(同时掐揉二穴1~3分钟)
捏脊(3~10遍)
掐揉地仓(1~3分钟)
方解:掐揉总筋、分阴阳调和阴阳,发散邪热,清心宁心;清心经与清天河水清热凉血,透热出表;清胃经与清小肠清泻中焦,导热从二便排出;掐揉小横纹清心脾而疗疮;双点内劳与涌泉清心除烦,引热下行;掐揉地仓为局部取穴,祛风疗疮;捏脊升提气机,托毒外出,有助生肌。全方清泻力强,标本同治,既清泻心脾以治本,又疗疮生肌以治标,适用于各种口疮。
三、操作指南
1、明代和民间多以清天河水代替清心经。天河水穴线长、面积大,清泻力强,兼能透达,适用于全身热盛,尤其是气分热盛。心经穴面积小,专一清心宁心。全身热退心火亦降,心火退全身热而无根。二穴相得益彰,直清心火,退热除烦,解毒疗疮。清天河水宜从重从快,推时短,凉水为介质,以局部潮红为度;清心经宜轻快柔和,推时略长,以舒适为佳。
2、《小儿按摩经》记载:“掐总筋,过天河水,能清心经,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哭”,《小儿推拿广意》有:“掐小横纹,治口唇破烂,能退热除烦”。可见总筋、天河水和小横纹都能清心泻火,防治口疮。故临床可作为固定搭配,久推多推。
3、地仓位于口角旁开0.4寸,可治口疮。其法为:以两拇指或中指分置于两侧地仓,同时轻揉之,每揉3~5圈,向外推按1次,使口角皮肤绷紧,共操作1分钟,后掐10次。
4、内劳宫与涌泉可同时点双内劳宫或双涌泉,也可以一手点一侧内劳宫,一手点同侧涌泉。同侧配对点按,一上一下,一手一脚,更有利于调节左右阴阳。可供参考
四、辨证加减
1、风热侵袭以口颊、上腭、齿龈、口角溃疡,甚则满口糜烂,或疱疹转为溃疡,周围焮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伴发热,汗出,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为特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基本方重点掐揉总筋,分推手阴阳,清天河水。加推天柱骨1-3分钟,捏挤大椎10次,点曲池1分钟,天门入虎口10次。
2、心脾积热 以舌上、舌边溃疡,色红疼痛,心烦不安,夜啼,口干欲饮,尿赤尿痛,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洪大,指纹绛为特征。治宜清心泻火。基本方重点清心经,清天河水,清胃,清小肠。加清脾经、退下六腑各1~3分钟,推下七节骨潮红为度。
3、虚火上炎以病程日久,反复发生,久不收口,稍食辛燥即发,口舌溃疡或糜烂多散在、色淡、疼痛轻微,神疲,颧红,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红为特征。治宜滋阴降火,托毒生肌。基本方重点点揉内劳宫与涌泉,捏脊与点揉地仓。加揉二人上马、揉三阴交、点揉太溪各1~3分钟,推上三关和下六腑各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