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735万粉丝的李子柒,由于在海外拥有超高的人气和关注度,近期引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力挺。
央媒纷纷为李子柒叫好。
央视评论,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讲好了中国故事”。
还是白岩松为其正名,他说“现在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
” 光明日报认为,李子柒来自民间,她的作品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能够与世界对话的重要价值。
人民日报希望“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不过,澎湃新闻却认为,李子柒式的文化输出值得商榷。
事实,真的如此么?据新榜采访报道,李子柒只是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90后孤儿;辞职回家只是因为奶奶生了场病,不想因为“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悔一辈子;拍视频只是为了给淘宝店做宣传;海外爆红只是网友将视频搬到了海外视频网站……澎湃觉得李子柒的成功是迎合了世界中产阶级对田园生活的意淫,但澎湃不知道,李子柒成功背后的心酸:一个几秒钟的镜头,要拍上几个小时;刚开始没什么人关注,李子柒坚持就这么拍,足足一年;李子柒为了拉出标准的“二细”面条,她足足学了两个月……
可见,李子柒成功的背后是孝心驱使、是努力并走心、是坚持并不懈。
李子柒可能压根没想过什么“文化输出”,初心只不过是给自己的淘宝店打点广告、做点宣传。
△李子柒的许多视频,播放量都在千万以上做电商卖产品,也有错?如果是,马云就是罪恶滔天!可悲的是,成功背后的心酸都不被人所知或有意被某些人忽视:谁不辛苦,凭什么你成功?现实是,李子柒自己入驻YouTube,进去3个月就拿了银牌奖。
入驻2年,只发了104个视频,就收获了740万粉丝。
这是什么概念呢?
BBC发了10750个视频,只有559万粉丝;
CNN的粉丝,倒是和李子柒差不多,但他们发了146882个视频,是李子柒的1400倍。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官方媒体,许多夸中国好的视频,换取的不是大家觉得中国好,而是被人拿“中国威胁论”围攻。
李子柒没有去夸中国好,但是她的视频下面,全都在吹彩虹屁。
自给自足,没花外宣一分一毫。
为自己的淘宝店做宣传这也有错?国外大红,圈粉堪比CNN。
招人喜欢,这也有错?她吊的柿饼、做的柳州螺蛳粉、麻婆豆腐,种的香菇,用竹子做的沙发,自己耕地种的水稻……也都是工业流水线产品?不敢苟同!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作为新闻媒体,“报道真相”十分重要,“揭示真知”同样不可或缺。
前者为“事实判断”,后者为“价值判断”。
二者相结合,才能使人们不仅在“事实”层面知道有和无、真和假、虚和实,也能在“价值”层面认清是与非、美与丑、利与弊。
这样的点评,也能代表澎湃新闻?不敢苟同!反观我们的国家级媒体,两万多个视频,粉丝却不到李子柒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
光明日报认为:文化传播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李子柒来自民间,她的作品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能够与世界对话的重要价值。
人民网认为,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
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简单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
李子柒视频所展现的是中国人生活中真实的存在,能够吸引对这样的文化和生活样态缺少了解人们的强烈兴趣,这显然不是刻意的扭曲与迎合,也没有流于粗俗和低级,而是注重传播的题材吸引力。
“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赞同人民网观点的还有中国经济网所说,若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创作者,能够不流俗而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能够让外界广泛而又准确地听到我们的声音,就有利于扶正外界的看法,达至“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言蔽之:技不如人,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