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网的关于牟林翰包丽事件的评析文章,让人难以无视这一事件,于是我也关注了一下来龙去脉。
然后,第一反应是惊讶和难以置信。
都马上2020年了,这两位都是90后青年,还是北大这种顶尖学府的高材生,男方居然迂腐地有狂热的处女情结并以此为由种种手段凌辱女生,女方最后因此自杀——我感觉难以理解这种极端案例。
很多人在强调如何防范“渣男”,识别情感操控PUA之类,大概也是能对女生们有所帮助吧。我对这些向无所知,但觉得其实不需要扯精神控制这些东西,男方对女生拍裸照恐吓威胁的行为不触犯刑法吗?不能依法追责吗?
不过,我最感奇怪的是,北大何以会出这样的学生?
在我的印象里,高考能考取北大清华的都是毫无疑问的天之骄子,智商完全不必怀疑,情商也不会差。怎么竟然会有牟林翰这种变态陈旧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包丽也是北大学生,怎就一步步走入绝路而无法摆脱?当然,包丽是值得同情的受害者,这样自杀实在是可惜可怜,就不多说了。
或者,是我对北大清华的认识太陈旧了?我还停留在自己20年前的理科高考印象里?那时,我们一个人口七八十万的县,每年进北大清华的也就一两人而已。
于是,我重点关注了一下牟林翰是怎么上北大的。梳理了一下网上的爆料:
牟林翰毕业于北师大二附中,北京顶尖的以文科著名的中学。
2015年,牟林翰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复试公示名单里就有他。
自主招生一般可以申请两所高校,牟林翰还参加了北大的自主招生,并最终通过博雅计划进入北大。他测试的优惠录取幅度是B30,也即享受的降分幅度是30分,成绩属于中等偏上,至少不算差。
那么,该怎么评价国内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游戏呢?这个机制的初衷似乎是很好的,为了避免一些好苗子被一次定终身的高考耽误、埋没。
只是,这么多年来,自主招生在现实操作中是否有太多暗箱操作的空间?牟林翰是进出口银行一个省级分行行长的公子,除此之外,类似的官宦子弟通过自主招生这种方式进北大清华的还少吗?
然后,如这牟林翰到了北大,先当学生会体育部部长,后当学生会副主席,前程一片光明——这算不算是阶层的固化?
看完这两个年轻人的骇人夺命情感剧,我觉得这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