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发布一篇《“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指控北大法学院大三女生因遭受师兄牟林翰的精控制及虐待,自杀致脑死亡。
仅就目前报道里的信息,很多人质疑“既然牟林翰这么渣,包丽为何不离开他?这包丽自己也有问题吧?”我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做个解释。
如果牟林翰纯粹是个渣,包丽根本就不会就范。
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牟林翰很有能力,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家庭环境熏陶,另外一方面得益于他的高智商,从他在学生会的任职、还有在帮助包丽争取学生会副主席职务时给包丽出的各种主意,不难看出他的会来事儿。
学长在学妹面前本来就有光环加持,加上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包丽对他的感情,包含了不少崇拜的成分。
然而,牟林翰在爱情方面很幼稚,是自私、占有欲极强的人。
处女情结很多男人都有,特别是年轻时候,可一般人没有牟林翰那么聪明,所以也就没法造成牟林翰那么强的控制力和杀伤力。
他的控制手段,其实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以他的能力和手段,如果他把帮包丽竞争学生会副主席的心思用来表达自己对包丽的“爱”,恐怕换作任何一个女生都很难抗拒。
给你3个萝卜3个马卡龙2朵玫瑰1罐蜂蜜,并且告诉你他有多么爱你,当你从他那里获得这些美好的东西,正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时——他告诉你“你不是处女这件事我太难接受了。”
以后他跟你的相处模式,就是给你九分美好,然后把所有的怨恨集中在“你不是处女”这件事上,先是跟你说他因为爱你而产生的难过,然后慢慢变成说你是个二手货,再慢慢告诉你因此对不起他应该补偿他。
试想,如果反过来,牟林翰一上来就说“非处女都是二手烂货”“包丽你是非处女,得拍裸照留给我以防你对我不忠”“包丽你去为我打次胎,这样才能证明你对我的忠诚”——别说包丽一个原本具有独立人格的北大高材生,换作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脑子的女人都不可能入坑。
牟林翰之所以能得手,是因为成功破坏包丽的认知系统既有平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外部传递过来的信息,和自己既有的认知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必然会导致一个人出现认知失衡。
人没法长期处在认知失衡的状态,因为在这样的状态里面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所以打破失衡,是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做出的选择。
要打破认知失衡,一种方法坚持自己的认知改变外部环境,比如包丽,如果她坚持认为“老子是处女,但这不影响我的价值”,选择离开这个介意自己不是处女的牟林翰,便是改变了外部环境,如果没有牟林翰对她的九分美好,她很容易这么选。
打破认知失衡的另一种方法,就接受外部信息,把自己的认知调整得和外部环境一致,比如包丽,当牟林翰反复给她灌输“非处女可耻”“你不是非处女就配不上我,应该补偿我”的外部信息时,她想继续和牟林翰在一起,就只能最终放弃了自己曾经抱有的“我的价值在未来”的认知,转而调整得和牟林翰给他的外部信息一样的认知。
注意,从报道给出的信息来看,包丽从认知失衡,到接受牟林翰灌输给她的外部信息,其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途他们曾分手,她也曾跟同学提及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焦虑——可最终他还是没有逃离。
这和牟林翰的聪明、会来事是分不开的——学长、偶像、九分美好,在包丽想要离开的时候适时以死威胁,这些都是包丽最终没有成功逃离的原因。
所以真要说起来,包丽犯的最大的错,只是被牟林翰看上。
但我又想说,很可能牟林翰这样操控包丽,并非什么PUA,纯粹就是他的高智商、会来事儿、占有欲三者结合到一起,自然而然生出一朵恶之花。
写这篇报道的柴会群是个极恶劣之人。
他曾经炮制过医生勒索红包未果缝了病人肛门的假新闻;他做老师的弟弟打学生致死,他努力用他的妙笔想证明死者有先天性心脏病,他弟弟应该无罪释放。
所以北大牟林翰和宝丽的事情,不排除之后反转的可能性,所以以上仅为现有信息分析。
很多妇女被家暴,却没能逃离,也是遇到了和包丽类似的事情。
很遗憾,家暴会有法律制裁,但牟林翰和包丽之间的事,即使柴会群的报道完全属实,可能当前的法律也没法给牟林翰定罪。
但愿姑娘们不要遇到这样黑洞般具有吞噬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