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
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编辑|翻译|校对|美编
婚恋两性专刊
一杯咖啡读书组精选刊登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19-2020版)
作者&整理| Arthur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小佳(2017年编辑,今天整理重发)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9年10月9日,北京大学法学院女生包丽(化名)在北京市某宾馆服药自杀,送医救治期间被宣布“脑死亡”。据媒体报道,相关聊天记录显示,包丽自杀前,其男友牟某翰曾向包丽提出过拍裸照、先怀孕再流产并留下病历单、做绝育手术等一系列要求。包丽妈妈认为,牟某翰的折磨是导致包丽自杀的主要原因,而牟某翰对此予以否认。4月11日中午,包丽出现室颤,后经抢救无效去世。
包丽妈妈表示,“我孩子就是被逼死的,和牟某翰脱不了干系。”包丽自杀事件,引发舆论对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PUA、字母圈等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事实上,“精神控制”并不是一个很罕见的现象。
我们都曾被施虐者愚弄,但他们却装作受虐者试图蒙混过关。
往往遭受精神虐待的受虐者反应不激烈,甚至很希望用自己的善意来“软化”施虐者,却往往事与愿违。
这本《冷暴力》是畅销法国20年的心理学经典,剖析了精神虐待的真相和危害。
我梳理后,整理归纳出关于“精神虐待”的11种手段,希望你也能识别出你生活里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精神虐待”,留意这些过去可能有意无意忽略的情况。
·一
掌控阶段
施虐者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牢牢掌控受虐者,施虐者往往会这么做(折磨受虐者):
1
拒绝直接沟通
面对直接提问只会闪避。对方每每以退为进,从不直截了当。以至于被虐者要问自己“我哪里得罪他了?他为什么讨厌我?”因为他什么都没有说,所以任何事都可能是他不满的原因。 这种虐待手法就是拒不承认两人之间有问题,且不愿沟通也不愿共同寻求解决之道。如果打开天窗说亮话,冲突就有可能得以讨论,或许能找出解决办法。可惜在施虐者的世界里,最要紧的说防止受虐者思考、理解和反应。使冲突加剧的有效方式就是不要对话,默默地把过错加诸对方,而受虐者的发言权往往被剥夺。
2
言语歪曲
不希望让你听清楚他在说什么。施虐者故意含糊其辞,制造混淆。事后他可以推诿说“我从来都没有那么说过”而逃避责任。他喜欢用间接方式传递信息,不会惹祸上身。他喜欢说话只说一半,这样可以为各种误解和误判留下空间。 比如:
为什么?
你应该知道。
不,我不明白啊?
那你就再想一想。
往往施虐者会用平常语气来表达这些模棱两可的意思,而人们听到这些,往往不是怪对方,而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而这就让施虐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另一种常用的语言策略就是:用抽象、说教、理论性的说话方式把对方拉进费解、未知领域。 施虐者会用权威的语气,给人留下很有学问的印象。他们满口术语,让听者觉得他们很厉害,这样听者很容易被唬住,以至于很难马上有反应。
比如:
你总是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在别人身上。
还有一种,就是好像比受虐者更了解对方在想什么:
我很清楚你讨厌对方的原因,那是你自己没有处理好自己的问题!
3
撒谎
一般不直接说谎,而是暗中制造误解,再把误解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施虐者不管说什么,总有办法颠倒黑白,证明自己是对的,尤其当受虐者心神不宁又不想争辩时。受虐者之所以不安,是因为真相与谎言一直混淆不清。 往往有三种方式:
1
拐弯抹角
比如:女人好可怕!当对方提出抗议后,改口:我又不是在说你,你太敏感了!
2
答非所问
比如:当妻子质疑丈夫忠诚的时,对方却说:你这么疑神疑鬼,恐怕自己心里有鬼吧!
3
对细节的更正
比如:妻子指责丈夫带女孩去鬼混了8天,对方却说:你才说谎!明明是去了7天,而且不是女孩,是一个女人!
4
嘲讽、轻蔑
嘲讽和轻蔑往往可以帮助施虐者占据一个高地。一般,施虐者在公开场合——先从夸张地描述一些无伤大雅的、甚至对方私密的事情入手,然后在周围同伴中找人与他唱和。 自恋的施虐者常把旁观者骗得团团转,因为他们浑然不知受虐者的真实经历,施虐者往往有本事把旁观者变成他们虐待行为的共犯。
5
利用矛盾
以矛盾的方式妨碍沟通,因为不了解情况,所以无法回应。施虐者往往口头上说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在日常中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种下疑心,让受虐者立足的基础动摇,无法辨别谁对谁错。
6
否定人格
“要是没有我在你身边,谁会理你,少了我你只会孤零零的!”一个自我意识脆弱、缺乏自信的人听到这类贬抑的话,就容易将其吸收内化,以为那是事实。由于施虐者表示那些都是事实,受虐者无法判断真伪,自我便会跟着消失。
7
离间与征服
施虐者很擅长挑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激起嫉妒与对立。他们会用下列方式:
1
迂回地引起怀疑
你不觉得某某人是这样的吗?
2
把A对B的话透露给B
你的朋友告诉我,她认为你……
3
用谎言煽动他人敌对
8
展现强势
施虐者喜欢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他懂得比较多,因此握有真理,而且是唯一的真理。他会把自己的主张说成是公认的前提。听到的人会想“他说的应该不会错,因为他好像很有把握。”因此,对于较脆弱的同伴,施虐者能给予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二
仇视阶段
当受虐者想反抗掌控,就会遭到施虐者的仇视。当受虐者有所反应,企图恢复自己的人格,找回一点自由,受虐者的内心世界会表达“我受够了!”而这个时候,原本具有利用价值而存在的受虐者,变成了施虐者眼中不择手段必须除之而后快的危险人物。施虐策略于是走上台面。
9
恨意表面化
当受虐者要走,施虐者会很恐慌。与一般看法相反,这不是由爱生恨,而是因妒成恨。施虐与受虐的关系并没有爱,只是当事人的欲求罢了,而欲求的对象也不是受虐者,而是对方拥有而施虐者想据为己有的东西,而往往施虐者从受虐者身上无法满足所有的欲求,因此感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而这些都是恨意的来源。 而施虐者合理化恨意的方法,就是怪责受虐者压迫他,所以他这么做是正当防卫。施虐者会把最邪恶的意图安放在对方身上,因为他担心对方会有所行动,所以往往会先下手为强。
10
虐待行为开始起效
施虐者会确保让受虐者知道,不遵从自己的意愿会有什么后果。他会通过寄信、打电话、网络等渠道来达到目的,而这往往被受虐者视为定时炸弹。 如果有目击者在场,攻击会化作许多小动作,一旦受虐者掉入“挑拨”的陷阱,开始大声辩解,就会显得是受虐者在发脾气,而施虐者可以假装自己是受虐者。
11
受虐者被逼得走投无路
施虐者会设法让受虐者对他不利,以便指责对方为“恶人”,让对方成为挑起冲突对罪魁祸首。他会利用受虐者的某个弱点,把它过度夸大,让受虐者也认为自己有问题。施虐者逼迫对方犯错,然后大肆批评或诋毁对方,借以强化受虐者的不良形象和罪恶感。这样施虐者就可以从中获益,让自己看起来像无辜受害的一方。 于是,两个人的关系开始模糊不清:?
谁是施虐者,谁是受虐者?
结语:
如果你看完了全文,会发现施虐者的手段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并非闻所未闻。怎么对待这些令人战栗的手段? 要知道,不能把人(不管说受虐者还是旁观者)拉到“暴力”来处理问题的境地,对施虐者来说是一大失败。因此,拒绝用暴力的或施虐者同样的方式处理问题,是阻止这种精神虐待的路径之一,甚至可能是唯一高效的路径。 不与施虐者同舞,不与施虐者为伍,才能不让施虐者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