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肺喜润不喜燥。润是湿润,性质是下降的;燥是干燥,性质是上升的。也就是说中医理解的肺(不是具体的肺这个脏器。而是肺气)的性质,是往下降的。中医是这样定位肺的:肺为水之上源,肺通调水道,肺气主降,肺主行水,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把肺形容成云,心形容成太阳,云行雨施,雨水下降,这个水就是我们全身的津液,疏布全身,濡养经络脏腑。当出现肺燥的情况,肺气就清轻而上扬,形成气逆,则出现一系列鼻炎症状。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鼻子是肺的外现,所谓”鼻炎”是就与肺燥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所有的鼻炎症状,肺都是燥的,肺气不往下降,反而往上升,就造成一系列的肺里面的垃圾或者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到体内,相反是从鼻子往外不受控制地流出(清鼻涕、脓鼻涕、鼻血等等),同时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干裂,气虚无力,脸色苍白等状况。所以说从这点上来讲,鼻炎的根源也是上热下寒。
中医的圆运动思维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肺胃之气宜降不宜升。但如果该往下降的不下降,不该往上升的却上升了,则形成气逆,身体的诸多亚健康或病症由此而生。所以,总体来讲,我们调理鼻炎还是要从降肺、润肺这个思路着手。
说到上热下寒,这个下寒不仅仅是说下肢寒,而是中焦以下都寒,包括脾胃虚寒,脾肾阳虚,小腹及腿脚寒凉。
那么要怎样解决这个上燥的问题呢?是不是我们吃一些萝卜、莲子、百合等清凉的食物,包括苏子降气汤、大承气汤等各种往下降的药,这个气就往下走呢?其实不然,因为所有吃进去的东西都要经过脾胃运化,食物及药物第一个吸收的脏腑一定不是肺,而是脾胃,所以说通过脾胃消化以后,可能80%的有效成分,或者是它的寒性、凉性、药性都被脾胃吸收了,而真正能达到肺的并不多,长期这样吃,只会造成脾胃不堪重负,更加虚寒。所以这个时候,九炁流天灸的外治疗法就上场了,一来问题经络,二来引药入经。
那么在治疗这一类迁延不愈的反复发作的鼻炎的问题,肯定是先从脾胃入手,脾升胃降,先把脾胃之气运转起来,肾阳能够升起来,脏腑圆运动正常起来,气机升降也正常起来,该升的升、该降的降,温通中焦,肺气温润肃降,鼻炎症状自然消除。
所以说,我们治疗鼻炎的思路,第一步,用九炁流天灸神阙穴、中脘穴、关元穴和命门穴。中脘穴的两边是梁门穴,中国的建筑,竖的是柱,横的是梁,也就是梁门穴是一个横亘在胃脘中部的、可以开合的门,这个比喻很形象。在天灸中脘穴的时候,可以将上脘穴,两旁的梁门穴全部覆盖住,胃中部这一块寒凝温通,打开梁门穴让上下气机正常。那第二个火在哪里呢?在关元穴和命门穴,也就是下焦之火。天灸关元和命门,把元气升起来,把命门火升起来。第三步,再配上温阳化湿饮温通全身,化湿降浊。当脾肾阳虚的状态改善以后,再着手调理肺经温通。
说到上热下寒,不仅仅说是把“上热”凉降下来,还要解决下寒。那么,需不需要配合其他方法呢?比如中成药,中药汤剂,推拿按摩等等?当然可以,在这方面确实有不错的方法,比方说解决温通中焦的干姜,解决下焦温通的附子和肉桂,这几个药在什么地方同时出现呢?附子理中丸和金匮肾气丸。因此,调理脾肾阳虚的方法,我还会建议大家服用附子理中丸加金匮肾气丸。还可以自己平时揉腹,顺时针100圈,逆时针100圈;搓揉迎香穴,搓揉太渊穴;点按中府穴;按摩命门穴、关元穴、肾俞穴等等。
当中焦温通了,下寒问题解决了,上热自然降下来。前面的文章讲过的理论就是一根管道,一头热一头冷,从50度到0度很难过去,但是50度到25度却很容易。因此九炁流天灸的思路,就是把脾胃调到25度,把肾火调到25度,那么上热就容易降下来了。
对了,那怎样判断什么是上热下寒呢?最简单的中医望诊,看颜色,看整个气色,走路的形态,身体的状态以及舌诊,有中焦不通和中下焦寒的体质的人,脸色通常不可能是红润的,相反是青的,灰暗的,有的是暗黑的,有的是黄白的。那么脸色偏于蜡黄就是脾胃虚,如果黄里还带白,就是脾肺虚寒。如果脸色发青,那么寒已经到了肝胆。如果脸色看上去都是青灰黯淡的,一年到头都不会出汗,很肯定地讲这个人是脾肾阳虚,不仅仅是脾阳不足,肾阳也虚。
其实也可以肯定地讲,像这样脾肾阳虚的体质,就算不得鼻炎,它的寒也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表现成便秘、腹泻,有的表现成腰椎间盘突出,有的表现成畏寒肢冷等等。
针对这一类反复发作的鼻炎患者,要想真正要把鼻炎彻底根治,要从体质入手,彻底改变脾肾阳虚。说来难,做起来其实也不难。九炁流天灸加上温阳化湿饮,以及生活中吃一两样中成药,早上起来喝姜枣汤,适量增加运动。当身体热过来,脸色红过来,当你手脚热,也会正常发汗了的时候,鼻炎很可能已经不治而愈了,甚至鼻炎症状莫名其妙,什么时候消失的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