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7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会议上,中医泰斗王永炎院士这样说:下半年特别是冬至前后,一直延续到明年春季,要有瘟疫发生……
王永炎(1938.9.29-),男,天津市人,中医内科学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生态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199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部一等奖5项。1998年获何梁何利医药科技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编专著12部,发表论文115篇,培养博士生51名、博士后18名。
王永炎先生所说的顾植山先生,也出身中医世家,1979年被安徽省政府作为"特别优秀"的中医药人才选调到安徽中医学院任教,现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委,国家973项目"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课题组专家,中国疑难病研究协会学术委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学术委员等职。
国医大师邓铁涛说过: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得太前了……
“疫情,王永炎院士早在半年前就预测到了。”
今天,王永炎院士半年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次会议上的一段讲话视频在微信群里传开了。
确切的时间是2019年6月27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召开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候选人答辩会上,王永炎院士发言时说:“要观天地之象,观万物生灵之象,观疾病健康之象,所以今年大江以南,暴雨成灾,厥阴风木司天已经描述了太虚元象,上半年是比较和缓的,下半年特别是在冬至前后,也就是连续到明年的春季,要有温疫发生。”
讲话中,王永炎院士运用中医的五运六气,准确预测了新冠病毒疫情,甚至连发病时间,持续时间都说得清清楚楚。
中医五运六气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变化。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就能预测人体变化的大趋势。
2017年8月12日,《光明日报》曾刊发王永炎院士署名文章《试论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及其现代创新》。今天,中医药文化大会秘书长刘峻杰在转发这篇文章时动情地说,王永炎院士对中医科学中医哲学有深刻的论述,尤其对“象思维”更有精深的领悟。为什么现在中医药里大医难遇,是没有几个像王院士这样深学深悟,自己博大精深才能感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他在去年6月就预测出,冬至时节必有瘟疫,不是偶然的。老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淮南子·原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体现的就是一种本根意识,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中医亦是如此。中医来源之于占卜和相术,之后才形成了天文学和医学。后世讲的“数术”、“方技”就指星算、占卜、医药及养生等内容。被西方文化称为巫术和迷信的中医,其实具有很大程度的科学内容,她的神奇与神秘也在于此。“象”就是天人合一,上观天文,中观地理,下观人体(臧象学说),寻找规律,就是所谓的“能掐会算”,不止包括算术也包括命数和理数(逻辑和机运)。以此不难看出,王永炎院士讲的五运六气预测方法得出“冬至至春有瘟疫”的结论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子午流注”也是运算出来的,据说,前两年日本科学家以类似这个方法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中医何不是科学!
而且,中医药在对待瘟疫上更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官方网站在报道这次会议的新闻中有一段写到: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药可以迅速提供治疗方案,有效应对疫情爆发。他强调,相较于西医需要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复杂程序,中医药在疫情爆发时以症状学搜集、病机分析、临床诊疗后即可确定中医治疗方案,可迅速应用于临床,具有应对及时等优势(详见2019年7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官方网站)。
中医的深奥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参悟,在当前处处、时时讲究经济效益的当下,人心是趋利的,迫切的。学医的人不想做“慢郎中”,只想一刀下去几千的红包到手。殊不知,真正的伟大就在某一个事件中的实践发生了。
愿中医人坚守初心,潜心研究祖国医学,让更多病患受益,功德无量!
王永炎院士简介
王永炎出生于1938年,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天津市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历任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北京中医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资源药物与中药资源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
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
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第六届、七届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第三、四、五届召集人;中国药典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第八、九届执委。
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了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为我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做着积极的贡献。
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4年10月被中国标准化协会授予“标准化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医药界首位获此殊荣的专家。
2015年1月以《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先后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20余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已培养医学博士65名,出站博士后28名,其中2名博士荣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励。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