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8年的一天,台北大雨如注,出行艰难,然而一场来自苏州的表演,却座无虚席,引发轰动,一口吴侬软语的女艺人,更被誉为“评弹皇后”。
这位女艺人,就是当时29岁的苏州姑娘,盛小云。
盛小云在台湾一举成名,被台湾媒体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此后,她和她的评弹艺术还走出国门,多次赴欧美表演。
最近,盛小云还和“摇滚乐队”痛仰发生交集,颠覆传统、融合创新的“国粹潮音”,令这位51岁仍光彩照人的“评弹皇后”,成功出圈,打动了很多年轻人。
回头遥望来路,虽然出身评弹世家,盛小云的演艺路却并非一帆风顺。她与命运博弈,一路升级打怪,最终取得成功,简直就是一部没有止尽的“出圈史”。
二、
盛小云原名陈红卫,1969年生于苏州一个评弹世家时,正值十年动乱。
那时,“八个样板戏”为王,很多传统艺术被禁,在江南盛行的评弹,也被视为“靡靡之音”,不被认可。
盛小云父母的处境可想而知,本就有4个女儿,人口众多,加上事业受创,日子过得很艰难,忽又被下放到苏北农村,盛小云刚出生10个月,也被带了去。
在苏北贫瘠的盐碱地上,盛小云和父母相依为命,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一晃长到8岁,农村的广阔天地,让孩童时代的盛小云玩得很开心。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来,9岁读小学二年级的盛小云,就随工作调动的父母回苏州上学。
但因为在农村野惯了,基础太差,年幼的盛小云成绩有些跟不上,学习很吃力。
这时还叫陈红卫的她,才知道和农民一样劳动的父母,本职工作是苏州评弹。
动乱之后,百废待兴,苏州复苏的评弹演出呈现出一幅“报复性火爆”的情景,盛小云近水楼台,也开始随父母混迹书场“听故事”,慢慢地,也喜欢上了评弹。
盛小云在苏州书场接受熏陶时,8岁的戴军刚刚上小学,25岁的濮存昕考进空政话剧团当文艺兵。
而以后和盛小云一起出圈,创造出艺术结晶的“痛仰乐队”主唱高虎,这时还在新疆的美丽风光里,穿着开裆裤迎风歌唱。
三、
1979年,江浙沪地区举办“文革”后第一次“大会书”,盛小云的父亲陈瑞安,因为长期脱离舞台,此时在评弹团做后勤,负责接待。
10岁的盛小云,正好跟着父亲,见识了各种各样的长篇、短篇评弹,对这种起源于宋代,用吴音说唱,弦琶琮铮、妙趣横生的传统艺术,有了进一步认识。
后来,盛父盛母逐渐恢复演出,长年在各个城市间辗转漂泊。而当时,盛小云的3个姐姐均已出嫁,家中只留盛小云一人无人照顾,父母十分担忧。
最后看这孩子在农村耽误了,学习也实在吃力,加上她对弹唱艺术很喜欢,索性与她商量,跟着父母一起学评弹。
但这毕竟是人生重大抉择,父母很谨慎,正式决定之前,让她先试3个月。
于是,刚上初一的盛小云,就跟老师申请,休学3个月学评弹。说到底,是不是这块料,以后能不能吃这碗饭,就看这3个月的表现。
盛小云形象佳,嗓子亮,乐感好,唱和说当然没问题,但评弹是一门综合技艺,不仅仅是嘴上功夫,弹和动作、表情,都缺一不可。
为此,盛小云非常刻苦,每天5点就起床,吊嗓子,练口齿,练手指,但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她没想到,平时对自己很宠爱的父母,一学评弹,却忽然变了个人一般,非常严厉,尤其是母亲,看女儿做得不到位、站姿不标准时,甚至直接戒尺打。
倒是父亲,每当盛母教训女儿时,总是默默走开,不愿看到女儿伤心哭泣的样子。
学了一段时间,盛小云便跟随父母去“跑码头”,在实践中,一边走一边学。
学了87天时,母亲坚持上盛小云上台“首秀”,她特别紧张,唱词里落了两句,后来发现不对,随机应对,又悄悄补上了那两句,观众居然大多没有发现。
等3个月期满时,父母觉得女儿表现还是可以的,于是为她办了退学,带她一起学评弹,并将她的名字从“陈红卫”正式改名叫“盛小云”。
按说,演艺世家出身,又有父母悉心指导,盛小云应该很快就可以出头,但事实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四、
1981年,12岁的盛小云在跟父母学习了一段评弹之后,正式报考苏州评弹学校,不料她虽然专业课突出,却因为文化分失利的缘故,最终没有考上。
第二年,不服输的盛小云准备再考一次,然而这一年,苏州评弹学校没有招生。
一直到1983年,盛小云14岁时,才终于考取了苏州评弹学校。
3年后,17岁的盛小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苏州市评弹团,和父亲合作拼档演出长篇弹词《游龙传》《白罗山》等。
从普普通通的一名学生,成长为评弹演员,盛小云实现了人生中第一次出圈。
然而1986年,港台音乐风席卷内地,正是流行歌曲的天下,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张学友等当红歌手的音乐在大街小巷循环播放,评弹相比很不景气。
盛小云生不逢时,只好跟着父亲一起“跑码头”,这一跑,就是10年。
10年里,盛小云经历无数苦难,从17岁的少女日渐成熟,技艺和容颜都脱胎换骨,越来越有魅力。
有一次去无锡,没买到坐票,盛小云和父亲一起,被人“装”到运送货物的车厢里,黑咕隆咚,连窗户都没有,就这样坚持到目的地,发现住宿条件也极差。
10个人住一个小屋子,挤得很,空气也差,导致盛小云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上台表演,直接晕倒在地,等醒来后,又继续表演。
1993年,25岁的盛小云拜在60岁的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蒋云仙门下,学习长篇弹词《啼笑因缘》,和师父拼档合作,吃住行都在一起,耳濡目染,技艺日渐精湛。
到了1998年春天,盛小云29岁了,事业还很平淡,正当她发愁“三十而立”怎么“立”时,忽然迎来一个很重大的人生转折。
五、
1998年3月4日,29岁的盛小云,受生于上海、5岁赴台的雅韵公司原负责人贾馨园之邀,赴台湾演出。
当时台湾的年轻记者,对“评弹”艺术完全不熟悉,竟然问主办方:“什么是评弹?哪个评?哪个弹?”
贾馨园也不客气地“提意见”,说盛小云的演出旗袍大红大绿,“不好看,太俗艳”,非要她换上暗淡素雅的款式,并把自家的古董屏风贡献出来,作舞台道具。
盛小云很不情愿,但既然来了,也只能尊重主办方,入乡随俗。
演出当天,台北下大雨,然而演出现场座无虚席,全场观众都很有素质,整个演出期间,除了鼓掌声,没有一个人中途离场,更无人交头接耳或挪动桌椅。
盛小云感受到台湾观众的热情,自认为演出算很成功了。不料演出一结束,观众就跑来“挑刺”,说:“你在台上,不能动那个踏脚,不美观!”
盛小云解释:“可我要在台上表演20多分钟,不把踏脚摆好会影响发挥呀……”观众仍不依不饶:“那你就忍一忍,实在不行也要欠身用手扶,不能用脚拨!”
遇到这样较真的观众,盛小云深感震惊,从此对评弹更加敬畏,在舞台上再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图:盛小云台湾演出合影
事后,台湾媒体重磅报道了轰动台湾的盛小云评弹,把她称为“道地的苏州美女”“评弹皇后”,她的吴侬软语,也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从此,盛小云实现了从苏州到台湾的又一次“出圈”。
她成了两岸公认的“评弹代言人”,多次获邀赴台演出,在台湾拥有各个年龄层次的海量粉丝,很多台湾的年轻人也都很崇拜她。
2002年,33岁的盛小云,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多次赴欧美国家演出,实现从国内到国外的“出圈”。“弹唱”所到之处,中华国粹,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图:盛小云和著名诗人余光中
2006年,已有400余年历史的苏州评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后,38岁的盛小云当选中国曲协副主席。
这个时候,她和濮存昕、戴军、彭宇和痛仰乐队等的缘分,也不期而至。
六、
已成为“评弹艺术界代表人物”的盛小云,引起了北京人艺原副院长、著名演员濮存昕的关注。
数年前,盛小云想把曹禺名作《雷雨》改编为中篇弹词,目标观众是对传统艺术不怎么“感冒”的年轻人。
濮存昕听说后,主动找到盛小云讨论改编思路和方向,并提醒她《雷雨》里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这个戏绝不能是脸谱化的。
盛小云牢记濮存昕建议,改编的评弹版《雷雨》,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在清华大学等8所国内知名高校巡演,大获成功,还拿下了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江苏省首届“文华大奖”等多个大奖。
在湖北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中,比盛小云小1岁的著名歌手、主持人戴军,也换上长袍,和盛小云一起上演了一出《赏中秋》评弹。
逗逼的是,当戴军饰演的“许仙”和盛小云演的“白娘子”正唱“地久天长永不分”时,彭宇饰演的“法海”忽然横插一杠,被戴军怼得无言以对,落荒而逃。
如同惊险走过一座独木桥,功成名就的盛小云献身艺术之余,也热衷于相夫教子的她,对年轻一代和传统艺术的隔阂深感痛心。
为此,她深入了解沟通,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并不是我们的年轻人,不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而是我们的传统艺术,离他们太远了。”
那么,怎么办呢?如何应对?盛小云的办法是:
“就是我们要为青年们,量身订做一些作品!”
这和网易云音乐的一档节目的理念不谋而合。
作为95后年轻用户的聚集地,国风是网易云音乐用户最喜欢的分众音乐TOP5。
今年,《吹梦到西洲》《山居秋暝》等将古代诗词、传统城市意象,与电音等潮流结合后全新演绎的新国风歌曲,都是年轻人的心头好。排骨教主、银临等国风歌手,在网易云音乐也有超过7位数的粉丝。
可见,国风热是传统曲艺“出圈”的风口。
盛小云参与的《不曾遗忘的符号》,就是一档推动传统曲艺跟潮流音乐跨界融合的节目,通过“国粹潮音”的打法在年轻人中出圈。
第一期节目的主角也来自苏州,莫文蔚昆曲“老师”、90后昆曲演员刘煜与说唱歌手GAI周延合作《沧海一声笑》,吸纳了《牡丹亭》的经典选段。
昨天上线的的第二期节目中,盛小云表演弹词《白蛇传·断桥相会》,高虎担任主唱的痛仰乐队演唱摇滚《西湖》,苏州评弹和摇滚的碰撞诞生了新作品《重临西湖》。
其实,在合作之前,盛小云对摇滚是有些“误解”的。
她当着高虎的面说,以往她对摇滚的印象,一直是比较躁的那种,很热烈,摇头晃脑的。
对此,高虎回应说,现在的摇滚乐其实和最初那些已经有所不同,它比较融合,不断在接受新的东西,所以跟年轻人走得近,一直有生命力。
双方最后找到了合作的共通点。盛小云目标明确,发挥苏州评弹的特色,借助痛仰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唤起对传统曲艺的关注。
事实上,苏州评弹与流行音乐融合并非新事。像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插曲《秦淮景》,就用了苏州评弹的演唱方式,郁可唯、周深等在不同场合演唱过。
但盛小云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直接参与到流行歌曲的创作中,直面年轻人却是凤毛麟角。
酒香也怕巷子深。走近年轻人,就需要网易云音乐这样的平台起到“连接器”的作用。一方面,连接传统曲艺和潮流音乐,寻找共通之处;另一方面,连接大师与年轻人,引发情感共鸣。
今年的《这!就是街舞3》中,网易音乐人葛东琪的《囍》被用作BGM后,直接将“唢呐”送上热搜。借助音乐平台的传播,传统曲艺更容易“出圈”。
当然,盛小云令人钦佩的事情,还不止于此。
七、 在纸醉金迷、利益至上的娱乐圈,一般成名成腕者,社会地位也会显著提高,到了这个时候,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多数人就会选择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然而盛小云不一样,她至少做了两件令我钦佩的事。第一,她不随波逐流。很多朋友劝她:你看你,现在是中国曲协副主席,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多大的荣耀,可是你只有中专文凭,你为什么不搞个研究生文凭呢?也不贵,花个2万块就行了!但盛小云坚决没有那么干。一步步从底层起来的她,不喜欢弄虚作假,认为与其有那工夫那精力,不如多演几出好戏,多带出几个好角来,都比那个虚文凭来得实在!第二,盛小云肯为年轻人说话。早在2010年,她和京剧名家叶少兰一起,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向教育部门、戏曲院团“开炮”,反映戏曲院团不招中专生,埋没很多年轻人才的问题。
盛小云甚至很愤慨地说:“很多评弹学校的女中专生条件都很好,但是学历低分配不出去,错过演戏黄金时段,结果就被大款骗走了……”
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大师”,缺的是薪火相传的年轻人。“国家非特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在当今抖音、快手等快餐娱乐为王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都对“非遗”不感兴趣。所以像盛小云这样,为保护中华文化瑰宝,传承“非遗”,勇于出圈的“大师”们,请多一些,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