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财新网发布了一篇采访,引爆了媒体和朋友圈,报道中引用了一系列管轶教授末日感十足的言论,类似于“有心无力,悲从心来”,“连我都选择做了逃兵”。此文一出,顿时在网上引起骂战。不少人说管轶敢说实话,但更多的则是骂他妖言惑众,做了逃兵。后来,事件渐渐没了声音。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没想到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管轶教授却又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而这次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却与之前的骂声形成了鲜明对比,文章标题基本清一色的平反之声:“管轶与钟南山并肩战斗的日子”“骂管轶院士是资本主义酸菜的那些,脸疼吗?”“我们欠管轶教授一个道歉”。
这前后的矛盾起初使贝少感觉有些许不解,但经过细致的思考,贝少有了自己的一些猜想和推断——管轶教授可能是领导层派出来的一位官方吹哨人!
下面我们来看下为什么贝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关于管轶教授的报道,不少媒体都提及了两点:
管轶教授是钟南山院士的得意门生。
管轶教授在世界微生物研究领域具有非凡成就(全世界排名第11位,在SARS、H5N9、H1N1、H5N1等流感上的贡献世界公认)。
如果报道无误的话,这两点应该都是事实。我们再罗列一些数据和事实,然后再回头来看,这其中是否存在一些微妙的巧合和矛盾。
首先,新型冠状病毒目前致死率大概在2.3%,相比SARS(9%)和H5N1(59%)的致死率应该算是比较低的了。对于一个微生物学家,尤其是在病毒领域有突出成果的,应该不至于太害怕这种病毒,毕竟什么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牛X病毒没见过,如果害怕病毒,估计早就不干这行了,也更不会在国际上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而且管轶教授作为专业人士,对于病毒的理解和防护应该还是比普通人到位得多的。所以,管轶这次站出来说:“我怕了”,细想起来有点不合常理,会不会有什么蹊跷?
二来,如果管轶是钟南山院士的得意弟子,而管轶又十分敬重他这位老师的话。那么,作为一个在国际病毒研究领域有着如此崇高声望的教授,管轶丢下了他的老师临阵脱逃。而他84岁高龄的老师却依然坚守在疫情第一线。那这反差也未免太大了,如果属实那真是名誉受损,永世不得翻身的罪过。而且在学术界,师从哪位高师还是很重要的,说自己是哪位大牛教授的学生也是很光荣的。管轶教授作为一个天天与各种致命病毒打交道的国际微生物界的大牛,为了逃避一个致死率并不高的病毒,把自己84岁高龄的导师丢在疫区,临阵脱逃,搞得众叛亲离,这未免也太因小失大了。况且,作为他这种级别的病毒专家,如果出事感染了,那国家投入的抢救资源也可想而知,危险性远比常人感染要低很多。所以,贝少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
三来,如果报道中所说的“管轶是钟南山最得意的门生,没有之一”确属实情的话。那么自己得意门生、左膀右臂来相助,岂不是如获至宝,雪中送炭,而且还是一位这种国际顶尖病毒专家,那产出可想而知。邀请管轶加入专家组,给予最好的资源,最大限度提供帮助应该是钟南山院士理所应当的选择。应该不会出现处处碰壁的情况。
而且,作为国家生物学界唯一的一个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想必在国内能动用的相关资源,以及认识的学界大牛应该也不少,这些大牛能量也不会太低。管轶说吃了不少闭门羹,即使没有钟南山院士的帮忙,难道连一个能搭上话帮个忙的的学界泰斗都找不到吗?这似乎不太对劲。另外,管轶21号到,22号就回了,中间机场往返估计也要花去半天的时间。那么,加起来他和他的团队在呆的时间也就1天的样子,还去了菜市场取样本,那也就不剩多少时间和当地科研院所沟通了,如果沟通不是很顺利,那么很正常的逻辑不应该是第二天和业界老熟人沟通一下,看能否争取沟通到相关的实验资源吗?怎么都不争取一下,这么快转身就走了呢?这其中是否存在隐情?
第四点,一般来说,这种末日感十足的“有心无力,悲从心来”,“连我都选择做了逃兵”从一个国际专家口中说出,其影响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对社会造成的恐慌,不言而喻。所以,正常逻辑,这种话如果没有得到验证,一般不会由媒体直接来报道,防止民众过度恐慌,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影响,后果很难收拾。即使是由于报社失误,错误发出,也会很快撤回,避免进一步影响。而这次,是由财新网直接报道出来的,而且未被撤下。更离奇的是,管轶21号到达,下午3点开始到当地菜市场取样,22号就回到了香港,23号凌晨宣布封城,而财新网23号中午11:36分新闻稿就出来了!这一切也衔接的太紧密,太巧合了吧?而且这新闻稿的速度真的可谓是中国速度了!22号回到香港,还在自我隔离,23号中午新闻稿就出来了?毕竟在疫情面前,谁会关心一个在大陆并不是人人知晓的病毒学家的行踪呢?而且,管轶如果真的抛弃了自己的老师,做了逃兵,难道正常逻辑不应该是避避风头再说嘛?还自己出来接受采访,还说自己是逃兵,把自己立成靶子让全世界骂吗?
第五点,如果管轶弃师逃跑真的属实,那么学术界估计首先就会站出来弃之以鼻,毕竟还有那么多科研工作者奋斗在一线抗击疫情,没听说谁临阵脱逃的。突然有一个逃兵,正常逻辑肯定会遭到各种猛烈炮轰!整个学术界联合抵制才对,但这次貌似没听到什么学术界的大V出来对此事做过多评论的。不光学术界,估计全民抵制也不为过,而且又发布这种公开“蛊惑人心”,“妖言惑众”的言论,估计早就销声匿迹了。现在怎么可能又出来这么多的平反之声?
所以,综上所述,贝少提出了一种大胆的猜想:这会不会是一个钟南山院士、管轶教授和领导层相互配合的结果,目的就是为全民敲响警钟,拉响警报!
贝少注意到,在财新网报道中,管轶教授提到一个细节,管轶团队在菜市场采样时,观察到只有10%不到的民众带上了口罩。也就是说1月19号媒体开始狂轰滥炸的报道肺炎疫情,但直到21号,的民众警惕性依然不高。
再者,政府23号凌晨召开记者会,宣布封城。这说明,在这之前,领导层就已经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否则,如果不严重,根本不可能直接就把一个11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给封了,其要承受的经济损失可想而知。那么23号凌晨宣布封城,应该是22号开会讨论出来的结果,而这与管轶回香港的时间又惊人的一致!
再加之,管轶团队在也就一天的时间,菜市场采样应该还没做实验,还联系了科研院校,所以对病毒的研究应该还没有全面展开。如果没有当地科研团队,或者钟南山院士专家组的通气交流,应该不太可能对病毒有如此深入精准的分析和判断。
通过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贝少大胆猜测——管轶教授可能就是在22号会议中,领导层决定派出来的官方吹哨人!并趁着23号封城之前离开,且第一时间联系了媒体,利用自己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拉响了全民警报!
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官方媒体已经在大幅报道肺炎疫情了,但民众明显没有过多反应。出门也没有戴口罩,还有旅行团在外出。说明民众还在掉以轻心,没有正视疫情的严重性。管轶教授作为非官方的权威专家,他的一番警告可以有效加大报道烈度,提升公众防疫意识。
如果官方媒体大幅提升报道烈度,万一引起民众过度恐慌,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影响,自己出来再否认,那么对于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是一次严重打击。而且这样反复效果也不见得好。
23号凌晨宣布封城是实际行动,管轶教授的“逃兵”警报在23号中午拉响是非官方的权威声音,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引起民众高度警觉,自觉做好防护。而官方声音则可以闻声而动,适时调节报道烈度。简直配合得天衣无缝。
与官方凡事都需要确认,寻求最准确的事实和依据相比(毕竟要求最权威,对消息的确认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是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病毒专家来说这个事,也许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既能及时起到预警的效果,而且作为一个非官方系统的专家,民众对其所表达观点的准确性要求,并没有对官方要求的那么高。其观点,既能给民众极大的刺激,拉响警报,敲响警钟,让全民进入到一个备战状态,起到吹哨的效果。同时,如果烈度过高,官方媒体又可以适度补位,安抚民众情绪,给予信心,这种相互配合岂不是一举两得?
再者,如果管轶教授利用其专业性很早就成功预测了后续疫情的发展情况,那么其公信力自然也就回来了。而且,预测毕竟是预测,预测不准也没有什么特别丢人的。
这样想来,管轶作为一个非官方病毒专家,出来吹哨,对各方来说是不是都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完美解决方案呢?而唯一可能遭遇损失的无疑就是管轶教授本人了,他将面临来自大众的无情抨击与质疑。但随着管轶教授的预言不断应验,其专业性进一步得到了公众的信任。各路媒体又纷纷出来为管轶教授站台。其损失正在得到修复甚至是获得加分。
相信最后历史会证明一切。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个世界总有一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在背后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无所畏惧。人们的安居乐业离不开他们的勇气与担当。
当然,这一切都是贝少自己的大胆推测而已,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这就是事实。
那么,各位看官对于管轶的“逃兵”事件怎么看呢?请在下方做出您的选择。
最后,让我们为加油!
为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