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5日,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研发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月16日凌晨1点12分,华中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向健康时报记者透露,段院士感染了新冠肺炎,1月29日确诊;加上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最终医治无效,于2月15日19时35分在医院逝世。
此前,2月7日23点左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生命科学院楚天学者红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生的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逝世;2月13日0时10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刘筱娴不幸在同济医院逝世,享年87岁。
75岁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院士,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后留校工作至今,生前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
2009年,已经75岁高龄的段正澄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当时年龄最大的院士。可他说,从事科学研究,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因此绝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选准了目标,就要长期坚持,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出成果,才能出大成果。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段院士一生言行一致,在科研这条路上,每攀登一个科学高峰都要经历不少于十年。
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1996年,段院士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问世。
创新,做中国原创,是段院士这一辈子坚持的事情。全身伽马刀可进行旋转动态聚焦,使伽马射线焦点对准经过精密定位后的肿瘤,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走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学楼里,学生们偶尔会遇见这位穿着朴素的院士。50年来,为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一直在一线工作。
华工建校第一届学生
作为建校以来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留校的段教授可谓完完全全的华科人,他也历经了建校初期的艰苦。“把一个大食堂用砖头分成许多格,每格就是一间教室。”为此学生们把嗓门也当做评判老师的水平的指标。当时的学校百废待新,作为学生的他也要在节假日为学校的基础建设出力。“上午种树,下午在工地当小工,当年栽的树都抱不拢了,东二东三楼有我挑过的砖。”
当谈及现在的青年学子如何发展时,段正澄认为先学做人,后做事是人生的关键。他希望新一代学子能够在工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锻炼自己。特别是在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 段正澄认为挫折教育非常重要。克服困难的过程,更是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当他谈到我校一位新生因为寝室条件不好而要求退学,感叹父母的宠爱让大学生迷失了方向。希望现在的学子不要让优越的生活成了拖后腿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