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福院士,很多网友都不理解。
其实,自12月31日疫情爆发后,高福院士作为首批赴的高级别专家,为抗疫事业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当时被感染的病例还很少的情况下,高院士和他的团队只能做出“有限人传人和可防可控”的判断。
高院士是病毒学专家,并不是临床医生,他擅长的是传染和传播的研究。在封城之后,高院士团队拿到了更多的病例,他们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撰写出一篇高质量论文,并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而且,几乎是论文头一天投递,第二天就发表了,这个速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充分体现了高院士及其团队的学术水平之高。
在国际上,高院士也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累计国际上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达360多篇。
可能你都想象不出来,高院士是世界上8个国家和组织的院士,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
而相比之下,国家疾控中心主任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的头衔,就像这位学者型官员的兼职。在国内,恐怕还没有哪个官员,能有高院士这样的文化底蕴。
除了极高的治学水平,高院士在一线防疫工作也做出突出贡献。
他参与搭建了国家疾控直报网络,对于这个网络的功能,高院士在2019年3月份接受采访时如是说,“目前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进展顺利,39种法定报告传染病总体平稳,国家传染病监控网路运行平稳,与SARS类似病毒可能随时出现,但中国不会再出现当年的“SARS类似事件”。
请大家不要忘记,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前,是高院士带领的疾控中心在保卫国家和民众的平安。
此外,在临床防疫工作中,哪里的工作危险,高院士去哪里。
2014年非洲爆发埃博拉病毒,高院士自愿报名前往非洲支援。据高院士透露,他刚到地方就出现发热的症状,为此,他把自己隔离一周。我听到这个故事,真为当年奋战在一线的高院士捏了一把汗。你想,现在这个致死率不高的新冠肺炎期间,如果有人发烧咳嗽,还担惊受怕,何况是致死率高达90%的埃博拉?
但高院士出于职业素养坚信自己并没有患埃博拉,因为埃博拉出血呀,这个并不难判断。高院士自我隔离一周,这既能防止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倒也能在一周之内避免临床医疗诊治中接触埃博拉病毒,这倒也是好事。国家培养一名专家多不容易,犯不上为了非洲的医疗事业冒那么大风险。
目前,新冠肺炎的抗疫工作已达关键期。高院士正带领团队攻克疫苗难关。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高院士称:“我拍着胸脯说,疫苗一定能研制出来。”
这是全中国人民的希望,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希望。
加油!高院士!
附高福院士的个人履历(真正的学霸,佩服之至!)
1979年,高福进入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学习。
1983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动医学院,师从郭玉璞教授[5],就读微生物学与动物传染病学方向研究生。
1986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至1991年)。
1991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师从DavidHLBishop、ErnestAGould。
1994年,毕业获得博士(DPhil-Oxon)学位。之后前往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跟随RobertBell从事博士后工作(3个月)。
1995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师从JohnIbell、AndrewJMcMichael、BentKJakobsen(至1998年)。
一定要看!延伸阅读
故事1:我们为何而读书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教材上有一篇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关于周总理的。
一天,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大家都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而这时候,年仅12岁的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周恩来是这么回答的,后来也是这么做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故事2:学而优则仕
《论语·泰伯》中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读书三年,并不存做官的念头,确是难得的。”那个时代,的确很多人读书纯粹为了成为达官显贵!不过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
几千年来,中国的读书人的目标几乎都是为了求功名。我们耳熟能详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文,非常典型地刻画了这一现象:疯了都要做官。而鲁迅先生,则在他的文章《孔乙己》中描述了一位科举考试失败而沦为下层知识分子的孔乙己,他有钱就下馆子,没钱就到处做帮工兼职,但平时仍然要装成文化人的样子,让人既可气,又为他感到悲哀。在他们心中,读书做官,求得荣华富贵,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尽管他们大多数人都将沦为失败者。
故事3:中国一个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这个现如今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在以往,她和她的团队一直埋头科学研究,发现了能有效治疗疟疾的新化合物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发现青蒿素,并将这种灵药(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推广,20多年间,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屠呦呦先生,造福了全人类。
而她只是一名没有任何头衔的科研工作者,既不是工程院院士,也不是科学院院士。在中国还有成千上万个像她这样的人,在默默为祖国和人民在贡献。
故事4:纸上谈兵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个《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今天我拿出来给大家重新温习一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赵括既代廉颇......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悲哉!就因为他平时谈天说地(可能也包括文章写得好),让大家误以为他是个打仗的专家,没成想,被他害得赵国四十万好男儿被秦人坑杀。让赵国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啊!不能让后人复哀我们了!